当前位置: 父亲节 >> 节日活动 >> 父亲节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申荷永
父亲节Fatehr‘sDay
作者简介:申荷永,东方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心理学教授(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澳门城大等任职),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院长,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FAP)创办会长,国内首位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内首位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著有:《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和《洗心岛之梦》等。
东方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面向全国预约心理咨询、个人分析、个案督导。
--转1
咨询
东方心理研究院咨询中心服务介绍
父亲节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所以,这个星期日,6月18日就是今年的父亲节啦!不要忘了和爸爸说一声节日快乐,买份小礼物,最重要的是,表达一份爱意。今天,与大家分享申荷永教授一次关于父亲与孩子成长意义的演讲录音整理,文字上略有调整。
先给大家讲一个老故事。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给妈妈看。妈妈看过之后非常兴奋,她给了孩子一个亲吻,说:“儿子,你以后一定能够成为一位诗人。”小男孩受到鼓励,越来越兴奋,他就等爸爸回家,兴奋中也交集着焦虑、又紧张。爸爸很晚才会回家,小男孩又把诗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下来,放在爸爸最容易看到的茶杯下面。爸爸回家后,放下公文包,洗洗手准备吃饭。妈妈说:“儿子写诗了。”爸爸就拿起来看了一下:“这哪是诗啊?读了几天书,不知天高地厚。”他就开始吃饭。小男孩哭了,跑进房间不出来,妈妈也开始批评爸爸。后来,小男孩长大了,读了心理学、哲学,当了大学老师,也还写诗,最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回顾自己的经历,总结到:妈妈的包容、鼓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我的观念里,妈妈是天生的,生育、哺育孩子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妈妈的需要。读书很重要,但是,我们很难通过书本成为好妈妈,你甚至也不需要过于相信一些专家的话。你只要把自然的本能发挥出来,就能成为一位好母亲。妈妈的鼓励、呵护与慈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而爸爸的客观、理性、严厉、节制的爱与教育,能使孩子的发展有目标、有方向,也让他知道:在通往未来与梦想的路上,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刻苦才能达到目标。这正是父亲的存在需要体现的意义。如果只有妈妈的鼓励和呵护,孩子可能沉浸在妈妈给予的甜美想象中,不一定成为诗人;爸爸却能推动孩子更加刻苦与努力。但是,如果没有妈妈的鼓励、呵护,只有爸爸的节制,孩子写诗的能力也会被抹杀。所以,这个长大了的小男孩其实需要同时妈妈的鼓励与爸爸的严厉。“严父慈母”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昨天我看新闻,一些专家觉得它过时了。我认为,这是因为大家没有理解它。我们当今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个悄悄的变化就是:开始变得严母慈父。传统中,父亲是管教的,母亲是喂养的;现在呢,父亲会发红包,母亲却开始打孩子了。我曾经让学生做过一个调查:了解家里谁教育孩子,谁看着孩子写作业。我们发现,妈妈们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容易发火、着急。我的学生也有好些成为妈妈了,她们说,做饭、洗碗、辅导作业都是我们,我们能不着急吗?爸爸还不在家,不做家务。我一直摇头,就算你有一千个理由,也不是你打孩子的理由。我们要发挥父亲的作用。我仍然主张严父慈母,如果角色一颠倒,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困惑。最近我们会看到一些关于某某领导人的报道,常常涉及到男女关系,这很典型。我们将要谈到影响孩子心灵成长的第二个问题。父亲不在家,妈妈会焦虑,于是很容易把它转移到孩子身上。父亲在家,妈妈有安全感,孩子才更容易在安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有一本书叫做《父亲:历史、文化、心理的视野》,推荐大家阅读。很多年前,我约本书作者来到中国讲课,题目是“我们如何做父亲”。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做父亲还需要学习吗?不是有了孩子就成为了父亲吗?如果你读这本书,你会深切感受到:无论从社会、文化,还是心理意义来说,这些问题其实都非常凸显。你不用怀疑,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即使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成为父亲,承担父亲的责任,呈现父亲的意义。我分享其中一段。作为专业的心理分析师,作者从精神分析本身的意义开始,在该书的导言中分析了弗洛伊德的父亲对弗洛伊德一生的影响。有这样一段故事:弗洛伊德的父亲走在大街上,对面走来一个白人,对方让他让开,因为他让开得慢了一些,那个白人就打了他一下,他的帽子就滚在了地上。弗洛伊德的父亲给弗洛伊德讲这个故事,弗洛伊德就问父亲是怎么办的。父亲说:“我走下人行道,然后捡起帽子”。弗洛伊德非常失望,从那以后,他一心想要成为英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金庸的小说。在我们专业上来说,如果没有这一段,精神分析会从不同的方向发。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弗洛伊德性格的形成中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在其导言中采用了诺依曼的观点:弗洛伊德揭示的普遍原理(其无意识的犹太人反宗教倾向为这一发现的部分根源)是西方人在父亲意象(父权制)上的心理意义...弗洛伊德对犹太教父亲原型英雄式的抗争既不是弗洛伊德个人的事情,也不单纯是犹太人的问题。西方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和伦理道德)主要被这种父亲意象所构造,而个体的心理结构正被这种文化部分地伤害着。我把它称为父亲心理学的父亲,不仅仅是家里的丈夫,同时是父性。年是中国和意大利友好年,意大利做了一个像,其中就推荐这本书。张敏当时翻译了这本书,而我,被邀请去大使馆推荐这本书。许多心理学临床和研究结论都显示,如果父亲不在家,不能发挥他的作用,孩子的心理将会遭受较大的挫折、困难,网瘾、犯罪、啃老等社会退缩都会与之相关。父亲的缺失非常令人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需要多少钱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