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节日礼仪 >> 洲瑞人写的这篇文章父亲节纪念我的父亲
我的亲生父亲廖国海老人,在我七岁、弟弟四岁那年去世了。他生前一直在大埔茶阳工作,聚少离多,给我们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还是他驾驶证上撕下来的,盖着红印,看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对他几乎没什么印象了。
给我更多影响的是我的继父刘炎杰老人。继父生前在大埔电影公司工作,是位上山下乡放电影,后来管各乡镇电影排片发行的老干部。犹记我12岁那年,继父第一次到我们家做客,我和弟弟趴在外间的窗口,踮起脚尖偷看他的模样。
继父视我如己出,让我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我很庆幸在继父的关爱下,成为一个内心温暖的人,而这份温暖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继父在我的心里,是一位特别善良孝顺的人。继父不但跟我母亲一起培育年幼的我和母亲,还担起赡养我乡下年迈的祖父母的重担。刚开始,我母亲两边走动,半个月在湖寮,半个月在洲瑞。后来我祖父去世以后,他们干脆把祖母接到湖寮,跟他们住在一起。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一间房间隔成两半,我祖母(生父的母亲)住里面,另一个祖母(我继父的母亲)住外面,一家人就这么和谐地相处着,直至两个祖母先后去世,两个祖母都活了93岁。
继父在我的心里,是一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在我年中考的时候,在中考成绩没有出来之前,继父说:“若你能考到分,你就别去上中专了,上高中去,你是21世纪的人,得上大学才行!”当时我第一志愿填报了广州外语师范学校,在那个年代,中专是很吃香的,马上就可以吃皇粮,工作由国家分配,三年后毕业出来就有工资领,炙手可热。中考成绩出来,我很争气地考了分,任凭洲瑞中学的校长来做工作,也不顾他自己亲生子女们的强烈反对,继父毅然决定让我上虎山中学读高中。下图是继父从教育局抄回的所有报考广州外语师范学校的学生的成绩单:总成绩和英语单科成绩。
继父在我们的心里,是一位特别通情达理的老人。年弟弟的太太生孩子时,因为要取名字上户口,弟弟特地找继父沟通,谈及他想让他的儿子姓回我们之前的廖姓。继父和蔼地问原因,弟弟说虽然我们改成了您的姓,但是我们平时活动圈子还是之前的廖姓圈子。之所以让儿子姓廖,是希望他将来更好地融入廖氏宗亲圈子。继父想也没想,便同意了,还说我们当初是为你们考虑,让你们改姓刘;现在你也一样,为你的儿子考虑,只要对子孙好,想姓啥就姓啥吧。于是弟弟一家三口三个姓,弟弟姓刘,弟媳姓梁,侄子姓廖。
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我只有在条件稍好的时候,把继父和母亲接到上海来,让他们衣食无忧地生活着。我敌不过大地、敌不过四季、敌不过花开花谢,敌不过日出日落,但我愿尽我的全力,让他们过得稍微好一点。我们客家人不善言辞,不常把“爱呀”、“谢谢"挂在嘴边,但是我至今记得那年那天继父拄着拐杖很郑重地对我和我先生说:“桂玲,谢谢你,谢谢你们!”我只是尽我的一点责任和孝心罢了,不足为谢啊!
继父在年第一次脑溢血中风,半边不遂,医院21天住院治疗及他自己持续的锻炼,后能拄拐杖行走。年第二次中风,医院的第四天晚上,在医院里睡过去了。与继父最后告别的情景,一直尘封心底,不愿触及,却历历在目。继父离开的第一年,感觉小区里、家里到处是他昔日的身影,耳边似乎回荡着他拍手锻炼的声音,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胆小的我晚上都不敢起来上厕所......
落叶归根,继父离开后,我和弟弟,以及继父的子女们一起把他的骨灰护送回广东大埔。继父,在世时是我和弟弟的父亲,作古后便成了他们的父亲。继父的亲生子女们把他和他的前妻安葬在一起。至于安葬在哪里,我和弟弟不得而知,据说墓碑上也没有我弟弟的名字,虽然我和弟弟都改成了继父的姓。也许继父早就料到这点,生前便有交代,让我们拿他的照片纪念他就行了。于是,我每次回大埔,都会回电影公司旁的老房子,拿出继父的照片,摆上斋果和纸钱,纪念我的继父。弟弟也很有孝心,曾悄悄地沿着我爷爷奶奶和生父墓地的那座山脉,去找寻继父的墓地。之后每年他都会花钱雇人一年多次去爷爷奶奶、生父、继父的墓地周围除杂草……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感恩我的亲生父亲,给了我生命;感恩我的继父,没有继父,就没有我的今天。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吉祥安乐,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来源:传统文化学心得(作者:刘桂玲)
此文转发到大埔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jrly/1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