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金牌作文父亲节忆父亲

发布时间:2022-1-1 15:54:54   点击数:
早期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611/7208874.html

那些年,我写过的父亲

年的正月初九是父亲离开我们的日子。如今,18年已经过去了。岁月的风烟里,依旧弥漫着我们对父亲的思念,却也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刻骨铭心、撕心裂肺的伤痛,更多的是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总在心中泛起温暖和淡淡的忧伤。

又是父亲节,以这些曾经写过的一些关于父亲的文字,缅怀真的离我们而去,却一直都不曾离开的父亲。

爱永远

天气转暖,院子里的孩子们大多穿上了旱冰鞋,像轻盈的燕子或是强劲的旋风,不经意间从你身边掠过,回眸间留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弹指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心中的那种惬意,或许那个瞬间,将永远定格在她们金色童年的记忆中吧。从身旁自己孩子的眼中,妻读懂了她内心的那种渴望、羡慕和神往。然而,孩子却没有说,妻便在没有向孩子许诺的情况下,突然将一双漂亮的旱冰鞋摆在她的面前,孩子好一阵惊喜。

当时,她就叫嚷着要让妻领她去学滑旱冰。一开始,是妻扶着她走,一步也不敢离开,再后来就是孩子说妻把她的手扶的痛了,又哭又闹。几经周折算是不用人去扶了,却是前边有个孩子或是自己摔一跤就怪怨别人,就哭哭闹闹,别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她还是没有学会。孩子在被妻一顿批评后带着委屈睡着了,看着孩子脸上的泪痕和汗迹,妻就觉得心中难受,和我说起这些事情。

这让我想起两件事,一件是童年时学骑自行车。我已经11岁了,但要到较远的地方去还得别人去送,在农村,像这个年龄,孩子们早就骑着一辆破车在各种各样的角落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往来了。父亲便说:你也学骑车吧!

父亲简单地告诉了我一下操作要领,便把一辆车推到我的面前。

那时候的自行车是大型号的,和我们的年龄看起来很不匹配,有那种小马驾大车的感觉。我一上车,便摔了一跤。揉着身上的伤处,看着车轮依旧在地上打转,泪便涌了出来。父亲把车扶起来交到我手上,我却再也不愿跨上一步,父亲便操起一根木棍横在我面前。正是在父亲的棍棒逼迫之下,我才学会了骑车,并且后来我的骑车技术在同伴中较为出色。

那一段我在前面推车走,父亲拿一根木棍跟在后面的学车经历,现在想来有一点好笑。只是在一个私家车已经满街跑的时代,我依然骑着自行车,而父亲却离我远去。当然,我的孩子也终于学会了滑旱冰,也开始风驰电掣般地跑,技术在同伴中也较为出色。

另一件事情是童年时,我们流行玩冰车,就是用一块平平的木板,下面钉两根已经处理平滑的钢筋做轨道,人坐在上面,用“冰握”轻轻刺入冰面,向身后一用力,冰车便轻快地带着人滑出很远,一种惬意便涌上心头,迎风奔跑。

在农村广阔天地的冰场上,到处是童真的笑脸,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声,以至于后来,我每每看到冰雪项目的比赛,竟然每次想到的都是我的童年里那些关于冰场、冰车的记忆。

那时,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辆冰车。别人漂亮而结实的冰车都是家长给做好的,而父亲是不支持的,一为安全,再为学业。今天的我,已经满能理解,当时却只有委屈。我只能等到别人玩过瘾之后,趁休息的机会,借用人家的冰车玩一把,正是找到了感觉的时候,往往也是该物归原主的时刻。心里装着满满的遗憾,却说着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话语,期待着有机会可以再玩一把。

特别感激的是,已经读高中的三哥为了满足我的愿望,冒险把家里挡鸡窝的门板给偷了出来做车板,然后用两根铁丝做轨道,再用比较粗一点的铁丝做两个冰握,凑合着给我做了一辆冰车,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用钢筋做材料的冰车跑起来总是吱吱呀呀,冰握还经常挤手。尽管如此,我都一晚上兴奋得没有睡着。不管怎么说,我终于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冰车,像今天一个长年租房子的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屋檐,即便它简陋,纵使它寒酸,也可以遮风挡雨。

冰车是万不敢拿回家里,而是寄放在同学家里。

后来,我就一直想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冰车,种种原因还是没有完成。当然,能有旱冰鞋也算了却我一桩心愿,况且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冰场,流行的是滑旱冰。

现在想来,那个黄鼠狼横行的年代,自己家的鸡窝没有了门,那是多大的风险?在一个物质贫乏而孩童众多的年代,那一窝鸡的价值在一部分家庭里也可能不亚于一个孩子的价值。父亲还是不允许玩冰车,却也没有提鸡窝门丢失的事情。

其实,父亲还是在内心里宽容地默许了,只是我们哥俩还傻傻地得意,以为自己的行动成功了。

我们和父亲的生活,童年时的快乐时光,仿佛就在昨天,而其实已经过去多少年,自己的孩子也已经那么大了。时光的匆忙中,我们渐渐地成长。再回首,我们一直在为父母的微笑而努力,我们在为孩子的精彩未来而努力,我们一直在为快乐的生活而努力。

父亲和我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爱的真谛。

一起祝福未来吧,像祝福我们平凡人生中不断升起的快乐;一起歌唱未来吧,像歌唱我们前行路上不断涌现的精彩。

未来无限,真爱永远!

年04月20日17:26:04

为了父母的微笑

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尽管愚笨,徜徉于山水间却还是自己许久以来的愿望。五一小长假,我没有带着妻小外出旅游,也没有会友聊天,而是和哥姐驱车去了一趟父亲的墓地。

我们想,在这样一个几乎人人放松,人人放纵的假日,父亲会是孤独的。

默默地面对已经荒芜的土地,父亲的笑貌音容依然清晰,成长的记忆不断涌现:

记忆中的父亲,曾是那样的严肃,对我们的要求是那样的严格,甚至是苛刻。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不许插话;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许多说话;不许到水塘边玩;不许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和气;不许参与与学习无关的家务事情;夏日必须要午休;更不要说作业完不成,星期天想多睡一会懒觉的事情了……那时候,我真的想不通家里会有那么多的规矩?

凡此种种,一旦违反,你绝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以至于在24岁以前,我对父亲的感觉几乎只有害怕。

母亲的突病,让原本很少染指家务活的父亲经常张罗着做饭、洗锅,给我修剪衣服。我在回家比较晚的时候,总能看见父亲就在家门口的那块石头上坐着,最初以为是巧合,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每天都在等着我回来。

父亲其实是一个情感细腻,宽厚仁爱的人。大爱无声。

闲暇时,父亲经常眯着眼睛哼他自己喜欢的曲调,有我听不懂的秦腔、蒲剧、京剧、晋剧,也有我喜爱的流行歌曲,也听大家都喜欢的评书连播。有时候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和我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我一边笑,一边惊诧,只读过三个月书的父亲可以用最朴素最简单的语言解读那些在专家们看来是那么高深的道理。

父亲病情加重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精力,就会在院子里抚弄每一株西红柿,每一棵韭菜,浇灌每一盆花卉。有时候,我也想去阻止,却又想父亲一定是渴望看到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够自由勃发,疯狂地生长,也就由着他老人家去了。

依然记得,父亲在离开我们的前1个小时,还在和一个朋友通话,朋友安慰他的病,他却说“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总有剧终的一刻,重要的是过程要演得精彩,孩子们都还不错,我也就放心了”的话,想来沉重,却更为父亲的乐观豁达而感动。

生命的告别不一定要哭天抢地,在父亲看来也可以是一种轻松幽默。

父亲的肺心病和母亲的脑出血,很长一段时间让我都觉得自己生命的天空是灰暗的,生活是苦难的。而在父亲离开我们后,我感觉像是自己生命楼台中塌陷了一根柱子,我甚至不知道没有生病的父亲在身旁,日子会怎样过,感觉父亲留在我记忆的只有快乐。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为父亲买一箱方便面需要去举债,而我的经济渐渐有一些好转的时候,父亲却已经花不到我的一分钱了。父亲就那样走了,带着我最美好的青春,带着我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去不回头,再喊一声父亲已是天路阻隔,永无回应,只留下我在呆呆张望,任凭这世界潮起潮落,风冷水寒,只有我一个人孤单地奔走。

如果真的有来生,我希望还能做父亲的儿子,我希望他还是多病的,能给我一个报答的机会。

10多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今天站在父亲的面前,眼里已没有泪水,却更多地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明白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继续对父亲的爱。我们的成长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最大的期望就是我们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们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精彩,因为我们的身上流着父亲的血。我们的身上有父亲的影子,我们的荣辱就是父亲的荣辱;如果我们还能孝敬父亲的话,就只能更孝敬我们的母亲,那是我们的母亲,也是父亲最爱的人。

在这个世界,只要还有一个人对我们充满希冀,我们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生命的荒漠变成绿洲,何况是我们的父母?

一起去努力吧,天下的儿女,不要去等待锦衣玉食的物质基础的到来,不要去等待可以从容尽孝的一天,短暂的人生,脆弱的生命,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年05月07日17:20:32

爱的天堂

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而我却未能去父亲的墓地看一眼,思念依旧,特作拙文以纪。

清贫了一生的父亲的晚年更清贫,清贫连着我的母亲,清贫连着我的青春;多病了一生的父亲的晚年更多病,多病连着我的母亲,多病连着我的青春。

那是一段暗淡的时光,却经常在我的心里泛着光彩;那是一段贫困的岁月,却成为我今天生活的财富。那一段日子,我们相依为命。

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我把身上仅有的3枚硬币全部换成为数不多的几个红薯,骑着自行车奔跑十几里,回到居住的村庄,然后煮在饭锅里。今天,我依旧能感觉到那一碗小米粥进入喉咙时的那丝丝甜美,随着是暖暖地在体内流淌。就着一点咸菜,看着锅内蒸腾着的热气和父亲的笑脸,任凭着窗外雪花纷飞,寒风刺骨,心中是油然而生的自豪。

那时候,我几乎没有想过未来,或者说我也不敢去想未来。我只想用我的心去温暖父亲的晚年。只要父亲的晚年能够像远山的那一片夕阳祥和而宁静,在人们看来是壮美而诗意的,我的未来即便是夕阳沉没后的大地,黑暗而寂寞,那也是包容父亲伟大躯体倒下的胸膛。

我或许不会有未来,不会有家,不会有孩子,不会有事业,而有对父亲的爱就足够了,也不枉老人家疼我一场。那时,我经常这样傻傻地想。我固执地认为,只有我才能拯救我的父母,只有我才能延续他们的生命。

善良、乐观、智慧、豁达而多病的父亲,艰难而快乐地走到77岁的时候,离我们而去。最初的最初,我傻傻地以为屡经劫难而安然无恙的父亲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最后的最后,是我豪壮地以为,父亲77岁的生命历程相当于正常人走过了岁,真是太难了。

父亲的离去,是我浪迹天涯的开始。浪迹,是因为父亲已经远去,是因为我已经是而立之年,我必须有未来。

我期望,能够看着妻子在繁华的商业街从容购物;我期望,能够摸着孩子绵绵的脸,听他轻轻地唤我“爸爸”,我欢喜地给她买漂亮的玩具,然后,我们走在暖暖的柔和的夕阳里,走在回家的石子路上;我期待,孩子的未来能够像童年的笑脸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平凡的希翼,竟是那样的艰难。

在这个萧瑟的秋夜,他乡的天空森蓝如海,思念徘徊在窗外。为了爱,我没能在该看父亲的时候去看一眼;为了爱,我在该守侯妻小的时候迈出了那扇温暖的门。

没有治国安邦之志,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在平凡的生活中生活,如果我们都能满腔责任,怀揣爱意,那么,无论分别,无论相聚,世界便是爱的天堂。

年中元节

雨雪霏霏化思念

在这个清明前夕的下午,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纷纷扬扬的雪,如同我此刻对长眠于地下的父亲的思念,无声无息地蔓延蔓延,消融消融。

最近,出于在某方面教育孩子的意图,经常在餐桌上我和女儿说起的我和父亲的故事多是限于那些在记忆中几乎烟消云散的内容,诸如星期天想要贪床睡觉,却被父亲揭了被子用皮带抽打,想要在客人到来的时候要一点饼干却被父亲恨打一顿然后满足我的要求还不许眼里含着泪水,全家人一年只能吃到二斤油,后来的后来我们也买不起一箱方便面……

每每讲完这些过去的事情,在我心中涌动的却只有父亲的慈祥与仁爱。这其实也不只是我对父亲的评价,更是邻里乡亲的评价,只是他们会淳朴地表达为“那是一个好人”。

张家的孩子要上学差三百,李家的儿子要娶媳妇差五百,王家的闺女家里揭不开锅要粮食,赵家的老头下不了地需要针灸,康家的孩子出了羊角风要医治,孙家的上下闹矛盾要调解,刘家要做一些新衣服,郑家的新房子想画一组墙围……这些事情出来的时候,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或者最后一个去找的就是我的父亲,类同于我在小的时候熟悉的那句“有困难,找警察”,只是父亲没有现在的好多警察脸上那种不近人情的冷漠,而总是愉快地答应,几乎都可以满意地完成,让他们看起来是天一样大的困难迎刃而解。

貌似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背后却总是有自己的辛酸,可能是全家人一年的裤腰带勒得更紧了,可能是腾挪转借的周折更多了。而对这些,父亲是根本不在乎的,他在乎的是让别人紧缩的眉头舒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快乐,人民群众的期待才是他最大的压力。

乡邻们也总是用感激甚至崇拜的眼光看着身有残疾而且一生多病的父亲,有时候他们自己都觉得这不可思议。

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是77岁,如今10年已经过去了。一些不知情的人见到我还会问起父亲的身体怎么样,或许他们像后来的我一样以为闯过一关又一坎的父亲会永远活着,因为他的智慧和善良。至少是善良的他们不愿意相信或不忍面对残酷的现实,或是以这样的方式永远保留着对父亲的敬重。一些知情的人们则会和我唠起他们和父亲的种种故事,用许许多多的细节纪念父亲的好。

那个年代的三百或五百块钱可能就是几个好劳力全年的收入,两麻袋粮食就代表着几个人的生命,而父亲却可以不问能不能还?不去问哪一天还?却能够背水一战地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再去面对自己的困难。即便是在物质财富已经丰裕的今天,人们也未必就肯轻易把三头五百的钱借与他人,未必就肯把两麻袋玉米无偿捐与他人。

今天的我,怀念父亲已经不再像当年为失去父亲而痛不欲生,而是为他的宽广如海的胸怀,为他高山仰止的道德,为他坚如钢铁的意志而震撼,为他的德福润泽我们成长而感恩,为我是父亲的儿子而骄傲。

年3月22日22:48:35

思念

妻在收拾家的时候,从箱底找到一把早年用于做饭而今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铲。她笑着对我说,这一定又是有故事的吧?

是啊,这里有父亲和他的朋友的故事,有我童年的记忆。

父亲的朋友叫什么名字,我一下是想不起来了,好像是类似于苏有朋之类的名字,当然,绝对不是现在演艺界的那个大红大紫的明星。

我只记得那时候苏氏一门兄弟四人,都是村子里的精壮劳力,老大和老二都已经成家。苏三和苏四都已经到了娶妻的时候,迫于家境的贫寒却都孤身一人,又不甘平庸地混迹于大龄青年之中,每每在田间劳作完毕便经常到家里和父亲来坐。

父亲早年就善于画画,解放军画报社正准备调他去工作,不想却在解放战争中负伤了,后来父亲所在的部队开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而父亲却回到村子里疗伤,命运从此改变。这期间,他和人家学会了针灸、裁剪等多门手艺,服务于乡民。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带着残疾的父亲养育着我们5个孩子,似乎还游刃有余,颇有今天富裕型小康的意思,而且有乐善好施之名,聪明伶俐之实,豪爽侠义之风,办事情总给人四两拨千斤之感。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觉得父亲是一个传奇,也都愿意和父亲交往。

苏三和苏四也就是这样的情形下走进我们的生活的。他们感觉在那个激情燃烧而自己却内心孤零零的年代,可以在父亲那里找到温暖,看到生活新的出口,虽然差着十几岁的年龄,却都和父亲以兄弟相称。

或者是出于看父敬子,或者是出于没有孩子的缺憾,苏氏兄弟特别是苏三经常把大概五六岁的我抱在怀里,架在肩头,在地上转圈,在村子里遛弯,逗着我乐。现在偶尔还可以怀想起那种颤悠悠的感觉,乐陶陶的滋味,甚至很多时候,我坐在苏三肩头的时候还能够感觉到街上人们羡慕的眼神。

记得有一次,苏三把我架在肩头,穿过大街小巷,神神秘秘地到了他们家里,生火开了一锅水,然后在里面放入一个鸡蛋,煮熟后剥给我吃。现在想来,那大概已经是那个年代最高的礼遇了。在这个40岁的午夜,看着窗外皎皎的明月,想起那些在岁月中流逝过的点点滴滴,突然思绪万千,感恩感动心酸心疼。

父亲和苏氏兄弟说,都到了娶妻的年龄了,你们得想想办法。

苏氏兄弟就说,那能有个啥办法,咱家里啥都没有,谁愿意跟咱,只有等了。

父亲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你们有的是力气,心地又好,我看谁跟了你们都不错的。

苏氏兄弟说:“可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那你们就需要想办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才行。”

“可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咱也没有比别人多个啥呀?”

父亲说:“家有千万不如薄技在手,你们不如现在看自己喜欢什么开始学门手艺吧,手艺学成了,人家姑娘觉得跟了你们会多一份生活的保障,事情就好办了。”

这话果然管用,苏氏兄弟开始来我们家的时候就少了,而是开始练习打铁。今天的铁匠已经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淹没了,只有少数能够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的人做大做强地成为企业家了,而在那个国家农业处于原始发展阶段的铁匠还是大有出路的,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人们的生活用品需要人工去打制。

苏氏兄弟再来我们家的时候就带了那把铁铲给父亲看,像一个要毕业的研究生给他们的导师交的论文一样,带着异样的兴奋,准备着要跨过这个门槛,去开拓更广阔的生活。

更让他们兴奋的是不久就有人给苏三撮合了一个外边的姑娘,而苏三却在快乐并痛着,毕竟彩礼还是个问题。父亲说你有多少拿多少,剩下的由我想办法。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是给人一生温暖的话语,而却也是一句从来就稀缺并越来越稀缺的话语。就这样,苏三迎来了新的生活。

而苏四的情况好像就不太如人意了,一直没有动静。父亲说,你们得加强宣传,兄弟俩赶快到邻村去吆喝看谁家有需要打制的生活用品,顺便拿一点自己打制的农具去卖,不能在家里坐等。

我觉得父亲要是生活在现在一定是卓越的营销大师。没有几日,相隔四里的邻村一个姑娘说愿意嫁给苏四。姑娘们嫁给苏氏兄弟大概如同莫言写作的冲动是为一天可以吃三顿饺子一样,也都是淳朴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每个人又都是可以伟大的。

30几个春秋过去,父亲离开我们也已经整整十四个年头了,而父亲和他的生活并没有逝去,却是在岁月的两岸历久弥香繁华如锦地怒放,在我的心扉中血液里,在我的灵魂深处。

今天是父亲的祭日,想起这段往事,作为对远去的父亲的追忆吧!祝愿天堂里的父亲安好!

年正月初九04:58:13

父亲啊!18年竟在弹指间,而当初那个不经世事的我,已是鬓染霜华,只有思念却未曾改变。18年来,我经常想,如果我的父亲还活着……您的孩子,孤独地奔走于这风冷水寒的世间,他的眼里常含有泪水!

年6月20日00:01:53(父亲节)

强力支持,点亮“再看”

金牌作文,值得信赖

胸中有格局,笔下有乾坤,人生有气象

往期回顾:

母亲节忆母亲

在平凡的世界里

故乡

故乡的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jrly/142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