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译文:侍奉双亲,无论处境如何都要使他们安适,这是最大的孝
《庄子内篇》“孝道”一直以来是我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孝顺,蕴含着家庭关系中的亲情与责任。
庄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古代并没有一个特定日期的"父亲节",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父亲节"是源于美国。虽然古人没有"父亲节"这一称谓,但子女们在父亲的生辰日为其庆贺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在那个时代,子女们会向父亲举行寿宴,行鞠躬礼,寿宴也成为表达孝心之日。
《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曾写道:“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说明远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有以酒贺寿之说。在《颜氏家训》中有最早关于庆贺生日的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二亲若在,每至刺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意思是江南的风俗,当小孩生日时要为其制新衣,父母若在,就要设下酒宴庆祝。
直至唐代,庆生礼俗在全国范围内达到顶峰。在父亲的生辰这一天,各家庭会举行家宴,子女们亲自为父亲制作汤饼,以表达孝心。这一场景在文人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降诞》中得到了描绘:“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到了明清时期,为父贺寿已经成为礼俗惯常。
现在的父亲节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初由索诺拉女士提出。她受到母亲节的启发,认为父亲们也应该有一个专属的节日来感谢他们的付出。经过尼克松签署,父亲节于年成为法定纪念日,定在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现在广泛流传世界各地。早在年上海曾发起过8月8日父亲节,又称八八节,纪念那些抗战中牺牲的父亲们。
时光荏苒,亲情恒存,庆贺父亲的方式虽然历了从古代的"贺寿"到现代的"父亲节"的演变,但人们对父亲的爱和感恩始终如一。回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酒不仅是从古至今庆祝宴会的必要之物,也一直是人们向父辈表达情感的共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