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看不见的劳动一位报道摄影师和她的四千封

发布时间:2018-3-8 8:00:45   点击数:
四千封联络邮件,将近两万张照片,二十个家庭,我所列的这些数字,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记者那些所谓看不见的劳动的描写,用以佐证深度报道成本之高,操作之繁复。更进一步讲,这些写在正文边儿上的话语,嵌入的碎片,被认为不应放在主要报道里的“剩余信息”,却无疑也是报道的一部分。

摄影师韩萌在美国访学期间,做了一个有关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的深度报道,跟她聊天的时候,她提及自己曾写了封联络邮件。这句话被她轻而易举地带过去,却狠狠地撞了我一下。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让读者了解摄影报道背后的故事。

当访谈展开,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对一个记者那些所谓看不见的劳动的描写,用以佐证深度报道成本之高,操作之繁复。更进一步讲,这些被认为不应放在主要报道里的“剩余信息”,却无疑也是报道的一部分。

以上这句话其实来自《写文化》这本书的启发,年,10位中青年学者重新审视民族志文本撰写过程中个体经验的价值——那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行动。参与研讨的纽约大学教授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她发现在民族志正文之外,总有一些自传性的文本、个人叙述,它们放纵且琐碎,在规训的“科学文本”之外不断涌出,并且被大量阅读。这些写在正文边儿上的话语,嵌入的碎片,却为读者(研究者)呈现了更多样的局面。

同时,这些絮语也是作者本人调和自己同时作为“里面人”和“外面人”的矛盾的方式。今天,我在这里将之挖掘出来,姑且也当其是对作者本人的一种抚慰,因为我完全能够理解,在这段拍摄过程中,介入者内心之纠结与痛苦,这远非韩萌自己在采访中所说的“心累”所能形容。

年2月,马里兰州。以下照片皆是韩萌所提供,为她在采访期间住过的房间。

1抵达

让我们还是从一个摄影记者和民族志学者的联结开始。民族志文本里常常有一些抵达场景,但更多是一种假想性质的描写,想象一个无外来者介入的场面,实际状态却可能大不一样。比如有的民族志正式文本里,抵达是黎明时分,而真正的民族志研究者的到访可能是夜晚。韩萌的这组报道,整个拍摄时间跨度是12个月,第一个家庭拍自年8月10日,位于蒙大拿州米苏拉市;最后一个家庭是年9月14日,位于纽约曼哈顿。她所拍摄的家庭除了蒙大拿州,其他主要在美国东岸。

“除了飞机,所有的方式都用上了”,韩萌说。但这些家庭进入的难度却不仅仅只是在路途之中。

“操作这个项目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粒尘埃”,国内做记者时的那一点儿优越感没有了,但经过一次次地被拒绝或杳无音讯,或破费周折,韩萌的心态反而变得特别平静。“愿意接受采访的,我都心存深深的感激;拒绝的,也完全能够理解。”

一次和马里兰大学的老师聊起这个项目时,她对韩萌说,真的特别好,但是,你可能做不下去,因为这里涉及很多个人隐私。

这个有着重重羁绊的项目,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

韩萌用1年半的时间完成这组关于收养的报道,涉及美国11个州的不同家庭。

2封邮件

年7月中旬,韩萌的第一封邮件写给了HalftheSky机构。这是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认可的美国56个收养机构之一。

“我记得是早晨写的,写了两个小时,字吧,包括介绍我自己,我在美国学习的目的,我对收养儿童感兴趣等等。第一次写这么长的英文信。”这第一封邮件却也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的邮件。“当时我觉得,这个题做不下去了。”

年8月17日,韩萌到了马里兰州,通过一位老师的引介终于得到一些回应,“她在她朋友社群里发布了我的请求。非常短,大概介绍了我的项目和我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中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jrly/99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