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节日内容 >> 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充分发挥史学经世功能
清华大学
人物简介
他是江苏人,但是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来到了大西北,在大西北扎根工作了一辈子。
他从事历史文献学、史学史、民族史、边疆史地教学与研究,获得丰硕的成果。
他就是兰州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汪受宽先生。
来到大西北
服务大西北
问:汪先生:这次我到兰州来参加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历史的理论、观念与叙事”学术研讨会,一报到就看到了您赠给参会者的三部专著。当然这只是您的学术成果的一小部分。您在兰州大学工作30多年,在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踏实工作,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以前,虽然与您见过面,但没有机会详谈;这次来兰州开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希望借此机会谈一谈您个人的学术历程。我想从您来到大西北开始谈吧!
汪:我是江苏省东台市人。东台位于苏北,属于盐城市。我是年出生的。当时家里人口比较多,父亲去世早,依靠母亲无法养活我们这些孩子。年,我就来到兰州,投靠支援大西北的姐姐。我姐姐是南京助产学校毕业的,她们毕业时应届同学全部分配到甘肃,医院工作了一辈子。我在教学质量很好的兰大附中读书。年高中毕业,我选择了文科方向。因为在高中时文科成绩最好,特别是作文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里给同学朗读。因此,高考时我就报了兰州大学中文系,结果被兰州大学历史系录取了。我读中学和大学的十多年,兰州还非常落后,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饿过肚子,也看到农村的凋蔽和群众生活的艰难。我们大学三年级就赶上“文化大革命”,深切地感受到政治运动对历史、学术和人生的影响。
年底我从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正碰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们全班同学都分配在西北地区,全部到基层和僻远的乡镇和学校。我最初被分配到青海省,在兴海县的一个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一年,然后分配到化隆回族自治县工作。该县居住的主要是回族群众,藏族和汉族只占全县人口的40%。开始在县城搞“一打三反”运动,再分配到一所公社小学工作,我去以后才戴上初中帽子。以后小学和中学分设,我在这个学校当了7年老师,主要教语文,也教过数学、物理,当过食堂管理员,兼管过图书室,就是没有教过历史课。当地海拔米,气候严寒,只能种青稞、土豆、萝卜和小白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年,经过朋友的帮忙,调我到化隆县文教科呆了一年。次年,华国锋“抓纲治国”,教育有所恢复。县里的中学要增加一个高中班,于是就让我去县中当老师,并且当了差班的班主任。
年,有朋友传来消息,说针对受文革影响的68、69、70届本科生,兰州大学办起了“回炉班”。我要求学校领导让我试一试,考不上还回来工作。学校同意了。这一试,我真就考上了。回炉班学的是考古文物学和敦煌学,对我后来从事史学研究很有帮助。年,我考上了张孟伦先生的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年毕业。
研究生毕业后,就开始在兰大历史系的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是教中国历史文选,还要给高年级开史学史选修课。我始终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鏈夋晥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庤垂鐢ㄨ澶氬皯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jrnr/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