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笔墨楼新闻父亲节不是一天,而是一辈子

发布时间:2020-9-5 17:23:35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s://m.39.net/pf/mipso_4892460.html

山西头条·笔墨楼新闻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先来看张图片

↓↓↓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大楼

每一条新闻

都发自《笔墨楼》

原创·深度·温度·独家

欢迎   

对郭小兰来说,年的父亲节是她最不愿碰触的一个节日,这一天,父亲离开她已天,每每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都泪流满面。

她不止一次在公园、操场、沙河两岸奔跑,她多么希望能看到已经在天堂的父亲的身影。

6月19日,在接受笔墨楼新闻记者采访的4个小时里,说着父亲生前的种种,她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倾听的过程中,记者也被他们的父女之情打动,忍不住流下热泪。

父女情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郭小兰的家中有8本厚厚的影集和十余册照片书,翻开影集和照片书,照片上的主角全是郭小兰的父亲郭贵全,有老人乘坐高铁回原平老家的照片,有去各个公园赏花的照片,有去太原及周边各个景区游玩的照片,有健身、做饭、捏面塑、看戏的照片……每张照片的下方都有老人亲手写下的感触,在一张与原平西站合影的照片下方写着这样一行字“归去来,小时候的原平站消失得无影无踪”。

郭小兰出生时,她的父亲已经35岁了,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女儿,她不仅得到父母的宠爱,还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母亲在的时候,我什么也不会干,直到我38岁母亲去世后,为了不让独居的父亲受罪,我学会了做饭,学会了如何照顾父亲。”

郭小兰和父亲住在同一个小区里,她的父亲每天早上都会在小区里晨练,她会早早起床,在天冷的时候给父亲送去一杯豆浆,天热的时候会把一碗绿豆水端到父亲跟前。天从不间断,之后,她会匆忙赶去上班。

  

郭小兰住在太原东岗路一个小区,她最不想路过的地方就是东岗路沙河南延岸口,那儿是父亲经常等她下班回家的地方,每次走过那儿,她仿佛还能看到父亲坐在那里等她下班回家。“医院化验室工作,工作很忙很累,可不管多累,哪怕再晚,我都会去父亲家里陪他一会儿。”郭小兰说。

  

在郭小兰家的卫生间里,有个大浴池,这是她专门给父亲买来泡澡的。“爸爸特别爱整洁,他们那辈人喜欢泡澡,每周我都会把她接过来泡澡。把上周洗好的衣服和鞋子给他拿出来,给他提前把茶泡好,让他一洗出来就能喝到正好的茶水。”郭小兰说,父亲每次泡完澡都会说,今天又过了一次年。

  

一年天,日子就是在这样一天天中度过了。

父亲教给她善良、正直、勤奋

  

在这些照片中,有很多是郭贵全去听戏与名家的合影,每年看戏的场次都有十余场。“父亲爱听戏,我却喜欢听音乐会、看演出,为了能让父亲开心,我一直陪着他,现在的我也开始喜欢上戏曲了。”郭小兰说,她多想再陪父亲去看一场戏。

  

在郭小兰写给天堂的父亲《一封情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冬去春来,在岁月的长河中,你仍然孜孜不倦的用古诗词熏陶我,用古典文学滋润我,用戏剧培育我,用真、善、美启迪我……”郭小兰说,父亲是医学院的老师,博学多才,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研究,在历史、古典文学等多个方面都有研究,即使是退休在家,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

童年时,父亲把郭小兰抱在怀中,给她讲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她以为做人就应该善良、正直、勤奋。少女时期,父亲给她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现在她和爱人相敬如宾。毕业之后,父亲教她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

“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我虽然每天都能陪会儿父亲,可总感觉时间和精力不够,我想有更多和父亲共处的时光。我跟父亲说想辞职陪他,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国家培养出了我,就应该为国家多做些贡献。可我将辞职理由说成年龄大了身上病痛多,身体吃不消的时候,父亲反而一口答应了。”郭小兰说,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教给她很多很多。

她是父亲的随行记者和摄影师

  

这一沓沓照片里,郭贵全的单人照很多,父女俩的合影少之又少。郭小兰说,她经常独自一人带着父亲出门,给父亲拍照成了她的习惯,除非有家人陪同,她才会有一张与父亲的合影。

指着相册中一组父女俩的合影,郭小兰说,这是她用轮椅推着父亲去迎泽公园看牡丹时,被一位摄影爱好者抓拍的,照片中的她不是趴在父亲耳边说着话,给父亲拍照,就是推着父亲在花丛中赏花。“母亲去世后,父亲的听力越来越差,我经常要趴在他耳朵跟前大声说,他才能听到。”

郭小兰手机相册中的照片全是她的父亲,拍摄的日期从年5月到12月。“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年冬天的时候发过一次烧,之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11月9日入院治疗,到12月24日去世,我就再也没用手机拍过照片了。”郭小兰说,父亲住院的那段时间里,她和家人想方设法让父亲每天多吃一点,而她和父亲的交流是用纸笔代替。

  

“爸爸,你能给我说说古代戏的魅力吗?”“爸爸,早上好!洗脸、刷牙,咱们吃早饭,开启新的一天。”“挺好的爸,有进步,会恢复的。”“爸爸,我会有足够的耐心和爱来伺候你的,我就是你的手和足,你不要担心。”“爸,醒了,咱起来坐一坐吧。”“爸爸,咱们喝点水吧。”“爸爸,现在输的这一袋子白色的营养液,是最后一袋了。”“爸爸,晚安!我回呀,嫂子陪您,您睡吧,明天早上见!”“爸爸,晚上有没有不舒服,睡得好不好?”……

每一个字都饱含着郭小兰对父亲深深的爱。

这些照片在郭小兰看来,是定格了他们父女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但留存在她心底的却是父亲高贵的人格和灵魂,她说父亲虽然永远离开了她,但父亲早已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她。父亲在病重时,曾拉着她的手说:“女女,来世我们还做父女,你当父亲,我当女儿。”

  

郭小兰也坚信,来世她和父亲依旧还是父女,她还愿当女儿,陪伴照顾父亲一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赵兴宇父子“父亲是我的榜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

这是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中的歌词。

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的爱都是这样隐忍而深沉的。每个家庭中,孩子的成长也都离不开父亲。

可有时候,父亲这个角色常常在孩子成长中缺席,尤其是警察这个职业。

而警察父子(或父女)之间,似乎又因为同样头顶警徽、肩扛蓝盾而有了微妙的不同。

“父亲一直都是我的榜样吧。”太原火车站派出所的民警赵兴宇和他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对父子。

6月19日,笔墨楼新闻记者听他讲述了自己成长记忆里的“警察父亲”。

有过不理解更多是“崇拜”

  

赵兴宇今年25岁,是太原火车站派出所执勤二队的一名民警,从警两年。他的父亲赵有,目前在太原铁路公安局太铁公安处工作,已经从警30余年。

  

赵兴宇是在大同出生的,直到10岁左右才跟着母亲一起来到太原。此前,赵有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回家。“我感觉那段时间挺缺父爱的,也对他的工作有过不理解。”赵兴宇说,当时,因为父亲一直异地工作,母亲每次给赵兴宇买的零食,他都会留下来一半,放在专门的零食储藏柜中留给父亲,有时候甚至一攒就是两三个月。“等我爸回来的时候告诉他,这是我专门给他留的,他看起来也挺感动的。”赵兴宇说,虽然现在说起来,他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些幼稚,可那个时候,年幼的他似乎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想念。

  

除却对父亲的想念,赵兴宇对父亲的职业,也有着一种天生的崇拜。“男孩子,一般都比较崇拜有个当警察的父亲吧。”他说。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次父亲去自己的学校开家长会,可能是着急,就直接穿着警服去了。而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让赵兴宇瞬间觉得特别“骄傲”。而这份骄傲,延续下来,就成了另一个关于警服的故事。

  

大概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赵兴宇一直吵着想穿警服,赵有就在过年的时候,给他买了一身儿童版的仿制警服。可当赵兴宇穿到学校以后,有同学说了句:“你穿的是假警服。”赵兴宇听了以后,就把那套衣服带回家,再也没穿过。“其实那个时候就对这个职业很向往了。”他说。

考警察学校、从警都成了必然选择

  

让赵兴宇对警察这份工作更加向往的,也是因为赵有给他讲过一些他工作上的事情。赵有在派出所工作时,有一年,他和同事们一起去抓捕逃犯,工作间隙吃饭的时候,偶然和逃犯相遇了。“那个逃犯当时身上带着刀,但我爸不知道,在抓捕的过程中才摸到,然后就开始抢夺这把刀。”赵兴宇说。好在邪不胜正,逃犯被抓,赵有也安全归来。“听说这件事的时候,我已经上初中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警察就是这样,要直面危险的。”赵兴宇说,当时,他虽然有些后怕,但对从小就有的警察梦,他始终没有放弃。

  

或许是受父亲影响比较深,也或许是骨子里对“警察”这个职业有着天生的向往,赵兴宇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直接就选择了山西警察学院。对于他的选择,赵有比较支持,但妈妈会有一些担心。“我爸就帮着我劝我妈,说说现状之类,加上我比较坦然,妈妈也就同意了。”赵兴宇说。

  

赵兴宇在大学里读的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涉及勘验现场、尸检等众多内容,这些都让他对警察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毕业后成为一名铁路派出所的民警,也让他对父亲有了更多的理解。

时间在两代警察之间流淌

  

“只有你从事这份工作,你才能理解它的意义。”赵兴宇说。

  

赵兴宇的日常工作,有时候会掺杂一些服务性质的内容,而这些工作,在赵有年轻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爸说,‘年轻人就应该在基层锻炼,更多地积攒经验。’所以我从事这一行以后,也一直在窗口单位工作。”他说。而说到受父亲影响最深的地方,赵兴宇说,他觉得可能之前就从父亲那里了解过自己的工作性质,所以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有心理准备,就很快适应了,包括工作强度、工作安排等等。

  

参加工作两年了,赵兴宇也经常和父亲在家聊工作上的事情,“比如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者是感觉到累的时候,他就会积极开导我,也会给我一些建议,还会给我推荐一些和职业相关的书籍,督促我多学学、多看看。”赵兴宇说,而具体的工作内容反而涉及得很少。

因为父子俩的职业比较特殊,所以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彼此都心里有数,有时候,甚至只需要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说到父亲节,赵兴宇说自己上初、高中的时候也曾经给赵有送过父亲节礼物,是一个打火机,只是不知什么原因,父亲一直没用过。今年的父亲节当天,他还要上夜班,可能只能一家人一起吃顿饭来庆祝了。毕竟一家三口里有两个警察,能碰巧都有时间的机会真的不多。“我们经常一个白班一个夜班,但只要有时间,我和我爸都会陪妈妈出去走走。”赵兴宇说。

对于未来,他说希望将来自己当了父亲,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不让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缺失”。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李亚林父子儿时不懂父亲长大后拼尽全力去爱他

  

父亲,对于李亚林来说,是山,是沉甸甸的责任。

  

年的父亲节,或许是李亚林陪老父亲的最后一个节日。瘫痪在床24年的父亲,如今情况特别不好,他说,会尽快带着父亲启程回老家,让老人在最后的日子见到自己远在甘肃的亲人,叶落归根。

如果有如果我会跟父亲聊三天三夜

  

6月16日下午,笔墨楼新闻记者来到李亚林的家中。见到他时,他正在厨房给父亲熬粥,这段时间,他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李亚林告诉笔墨楼新闻记者,父亲由于长时间卧床,身体大部分器官已经衰竭,现在已经吃不进东西,只能吃流食,这些粥是父亲的晚饭。

  

李亚林告诉笔墨楼新闻记者,在他高考那一年,父亲因车祸导致瘫痪并丧失记忆,至今已经24年。这些年里,李亚林是儿子,但更像父亲的父亲。“小时候,我并不怎么喜欢他,甚至有些惧怕他”。李亚林说,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每天早上上班,晚上才回,回来也只是到李亚林房间看他一眼,就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从不跟儿子多说什么,只在儿子不听话的时候,出来命令母亲:“别理他,今天晚上别给他吃饭。”

  

说起自己最遗憾的事,李亚林说:“以前对父亲有误解,从没跟他敞开心扉地聊过。”李亚林回忆,自己上了初中,由于青春期的叛逆,让他对父亲的态度更加冷漠了。无论父亲说什么都以白眼回应。就算有时候,父亲主动示好,给他的碗里夹肉,李亚林都没有抬眼看过父亲。“母亲曾悄悄劝过我,‘别这样对待你爸,他不会表达,但是他很爱你,也想跟你聊聊你的学业,你的理想。你主动一点,他会很开心的。’”李亚林说起这些眼角有了泪珠,他说,“如果知道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跟父亲聊天,我会在下一秒就牢牢抱住父亲,跟他聊上三天三夜,可是一切都没有如果。”

一场车祸让高大的父亲变成了孩子

  

想起父亲出车祸那一年发生的事,李亚林感觉就在昨天。“父亲出事那一天,一早天空就满是阴霾,空气也是湿湿的。父亲像往常一样,一早出门了。上午第二节课没下,我的班主任就急匆匆地告诉我,‘你爸出事了,你快回家吧。’我当时脑子嗡的一声,医院,父亲已经被推进手术室。”李亚林回忆,父亲是被一辆逆行的车撞的,腰部骨折,头上的伤最重。

经过三次手术抢救,虽然生命挽救了回来,但是父亲的记忆却永远消失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生病后的父亲。”李亚林说,“我当时被他的样子吓傻了,父亲的半个头颅在做手术时被切掉,原先斤的身体,似乎在一夜间迅速消瘦。我母亲很坚强,让我尽快回学校念书,不要耽误高考,她来照顾父亲。”

  

父亲的事,让本来就内向的李亚林更加沉默寡言。李亚林说,那时候,他白天全部的精力都在学习,晚上回家,帮助母亲照顾父亲。李亚林说,虽然医生说,父亲的记忆被唤起是不可能的,但他还是想试试。于是之后的每个晚上,他总是一边给父亲擦身体,一边一遍一遍地告诉他:“我是你的儿子,我叫李亚林。”

母亲去世只要父亲在,家就还在

  

年,李亚林的母亲因病去世。母亲的离开,让李亚林的生活雪上加霜。白天要上班,但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还需要人照顾,没办法,李亚林只好给父亲雇了保姆。

  

但是父亲对陌生人很排斥,经常像孩子一样,看不到李亚林就不吃饭,还摔东西,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眼看这样不行,李亚林只好辞职,在家附近的地方开了一个小超市。白天,就用轮椅推着父亲一起去超市营业,晚上再带着父亲回家。

  

李亚林说,也许在父亲消失的记忆里,自己是那抹淡淡的影子。

“父亲出事那一年的春节,母亲像往常一样包了团圆饺子,当饺子摆上桌,我推着父亲坐到餐桌前,父亲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林子最爱韭菜饺子。听到这句话,我有些吃惊,我立刻看向父亲,但是父亲却又将脑袋耷拉到一边,再也没有多余的表情。

之后,类似这样的话也会时不时冒出,比如林子是不是没带作业?林子是不是该放学了……”说起这些,李亚林泣不成声,他觉得自己从来都是父亲心中最重的牵绊,只是自己知道得太晚了。

  

李亚林今年42岁,还没成家。说起这个事情,李亚林笑笑说:“也想过,但是每当看到躺在床上一脸痴笑的父亲,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照顾一个生病的老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耐心,需要毅力,更需要爱,父亲是我的,我义无反顾,但我不能要求别的姑娘跟我一样,我不能拖累了人家。”

  

年年底,父亲的身体开始一天不如一天,嗜睡,饭量减少,更加不爱动弹。李亚林知道人都有这么一天,但是想到父亲终会离开,心里还是像刀割一样疼,甚至不敢去想。李亚林说,母亲去世,就给自己沉重的打击,在悲痛中很久无法自拔。但是因为照顾父亲,这种伤痛被深深压在心底。

  

如今再次面对父亲的即将离世,李亚林心里绷了多年的弦一下子断了。他哭着说:“父亲应该是想念故乡的吧,那里有他的亲人,有他儿时的记忆,我想他最后的愿望应该就是回到故乡,叶落归根。”

  

《光阴的故事》:白刚父子

用镜头记录

逐渐老去的父亲和孩子的成长瞬间

初见白刚,他脸色稍黑,戴着眼镜,目光坚定,不爱笑。谈起摄影来,他滔滔不绝,说起父亲来,他陷入沉思。而两个孩子,又是他心头最大的牵挂。

  

他说,用镜头记录父亲和自己的孩子,都是在无意间进行的、开始的,后来渐渐成了习惯,尤其是一老一少在一起的时候,拍得更多。

“如果没有拍下来当时那个画面,可能这辈子再也想不起来,那个瞬间为什么笑。”白刚说。

他把婚礼拍摄拓展到了亲子拍摄

  

6月18日,笔墨楼新闻记者在并州南路西二巷百桐园BYPHOTO摄影工作室内,见到了白刚。他正在整理家庭亲子摄影的照片。

很多1岁到6岁的孩子家长会选择他们工作室来拍摄照片,他和搭档闫飞在年成立了这家BYPHOTO工作室。

“当时主要拍的婚纱摄影,记录婚礼期间的动人画面。”白刚介绍,他有了孩子以后,开始从事家庭亲子方面的业务,成立了“大力灰熊”为主题的亲子拍摄。

白宝宝是白刚的大女儿,今年8岁,二儿子今年4岁。媳妇怀孕开始就一直拍肚子变大的过程,到孩子降生以后,他更是经常拍孩子的日常,用画面定格每个瞬间。

“这张是她在洗澡的时候拍的,这张是她爬到我电脑跟前拍的……”白刚翻出来“大力灰熊”的   

笔墨楼新闻记者发现,白刚的办公桌上有厚厚几摞子影集,都是家庭亲子照。

他们的拍摄理念不仅要拍好孩子特写、一起嬉戏等画面,更要加入自己的理念,画面感十足,有趣、新鲜、有互动……让新顾客们渐渐成了老主顾,年年都拍一套,还经常推荐熟人来拍。

大二开始他用镜头记录父亲生活

白刚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今年64岁,在大同灵丘县一个山村生活。从自己上大二开始,年当时用的还是胶片,他就有意无意把父亲拍下来。后来带着孩子回老家时,更加会拍下一老一少的互动。渐渐养成了习惯,只要回老家,就会多拍一点。

笔墨楼新闻记者看到很多照片,都是有关爷爷和白宝宝的。有一张照片,是爷爷拉着冰车,白宝宝坐在冰车上。还有一张,白宝宝坐在小推车上,爷爷推她出去玩……还有喂牛的,喂鸡吃米和捡鸡蛋的,在河里摸鱼的……

回忆起父亲,白刚说他就是普通人,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摄影师。

小时候,爸爸会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务农,赚钱来供他和妹妹读书,走出农村。当时,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是都很自由,父母亲不会管很多事,不管是受了委屈还是惹了事,都是靠自己去处理。

之后到自己上大学,工作,都是靠自己去选择,去争取。“其实,也是父亲教会了我,没有人会帮你,靠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白刚回忆,当时上初中时,自己对电器方面很感兴趣,爸爸给他专门买了万用电仪,支持他的爱好。

  

也正是父亲对他自由宽松的管理方式,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一路爱上摄影,学习摄影,又以摄影为生,之后再用摄影来记录父亲。每一天父亲都在老去,尽量用照片留住他的日常点滴。

曾经送给父亲一幅合影他很喜欢

  

相信很多北方男人,尤其像白刚这样的晋北汉子,不是很喜欢表达对父亲的感情。“在父亲节的时候,送过父亲什么礼物吗?”面对笔墨楼新闻记者的问题,白刚说,传统意义上的礼物,基本没有送过,但是也有一些心意的表达。

比如,父亲喜欢电焊,修理家里一些东西,他会买些类似的设备给他。比如老爸偶尔喜欢喝两口,他出差在外,也会买一些酒给他。还有一次,他拍了老爸和孩子的合影,拿回了老家,爸爸很高兴,很喜欢,挂在了墙上。

因为村里手机信号差,电话经常打不通。白刚跟老爸的联系方式是   

在白刚的   

他说,也许某一个瞬间,当时非常地快乐。可是,没有照片定格下来,肯定就忘记了。而自己,就是要尽量用相机、手机,记录孩子成长的瞬间。只要再次拿起照片,就能想起,当时为什么在哭、在笑、在闹。“我经常拍摄婚礼,就看见女儿出门前,父母泪眼相望,心里不禁酸楚。将来我家白宝宝出门时,我该是如何一番景象。”

白刚说,因为工作,不能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拍照就成了一种陪伴方式。

他想,每一次拍照,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份礼物,给女儿,给整个家庭。

也许,父亲节不是一天,而是一辈子。

END

采写:山西晚报·笔墨楼新闻记者杨洲芬

张梦莹、姚佳、宋俊峰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笔墨楼新闻记者赵亮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刘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及时删除

值班主任:山西晚报李飞飞

值班编审:山西晚报夏利春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jrqy/119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