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风俗习惯 >> 这一封父亲节的信纸藏着关于未来的趋势
父亲节的确没有母亲节热闹。
除了“女人的钱更好赚”这句玩笑话外,恐怕是由于中国式父亲往往和孩子之间比较“生分”,不像母亲那般亲密。但令人意外的是,父亲节当天,孔二老师刷微博时看到一些大V在转发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亲笔信。
李健曾经改编过一首大热的歌,即《父亲写的散文诗》,这首歌之所以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在父亲节当天也能被很多人翻出来在朋友圈刷屏,也是因为歌词内容比较符合人们对中国式父亲的印象,即情感隐忍,表达含蓄,往往最为深沉的爱,只会写在日记里,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孔二老师没想到这位父亲会选择书信的形式娓娓而谈,原本应该孩子表达爱意的日子,他却率先流露出关怀。
2书信虽然早已成为遥远的存在,但它时至如今,对人们而言依然是带有“符号化”的存在。
许多人喜欢读曾国藩的家书,但没有人生阅历的人往往刚开始觉得这些无比枯燥,也无比无聊,啰里啰嗦,扯东扯西,就是邻居家稀松平常的,喜欢唠叨的老大爷。
只有背负故事的人才懂得,字里行间的琐碎,都是对这个世界最沉甸甸的深邃。
这位父亲的书信,也算得上家书一封了,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絮絮叨叨”对孩子的嘱咐和祝福,和其他家长的措辞并无二致。
但实际上,这位父亲交代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将一辆开过的汽车作为送给儿子十八岁的成年礼,亦是其考上如意大学的礼物。但在这背后,却是用拉家常一样的口吻,给孩子传递了一个成长化的信号,即消费观。
作为父母,会为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种种教育煞费苦心,但此三观除了书面表达,往往会具象化地集中在一件事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就是消费。
一个有意无意的消费行为的背后,往往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无形的渗透,能够被感知,也能够被捕捉。这也就是为何,林林总总的消费者,会构建万千世界的琳琅满目。所谓的圈子、精众、社群,便是这个原理在驱动。
所以近些年,关于针对“消费观”的教育,成为众多家庭和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fsxg/1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