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风俗习惯 >> 回忆我父亲做的三件事
回忆我父亲做的三件事
刘小平
农历戊戌年,也是我父亲刘宗诚的本命年,如果他在世,今年已经84岁。他虽离世已17年,时至今日,他的挚友们还时常怀念着他。
一
年春节过后,父亲与中央民族学院维吾尔语系语言文字专业同班的13名同学,前往新疆做他们毕业之前的社会调查。这次调查行动起点从哈密北端的三塘湖向西行,沿着新疆与苏联交界的边疆区域实地走访,终点是新疆的阿克苏与喀什交界处,历时近半年,往返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他们走访了大半个新疆边疆区域。期间,一名女同学因失恋突然精神失常,父亲是学院学生会的负责人和宣传总干事,也是这次社会调查活动的带队,事情发生后与他同学们商定,应将患病同学就近送到克拉玛依救治,同时向先期到达乌鲁木齐的学院维族指导老师汇报。这位老师是旧时新疆民族首领的嫡亲,想不到他非但不关心患病同学,还刁难大家,并发生了争持。同学们齐心努力向克拉玛依政府求助,得到妥善安置,患者由两位同学陪伴就地治疗,其他同学继续西行考察走访。新疆地域辽阔多民族多风情,在走访调查中大家了解到,边疆各民族人民非常愤恨苏联人长期以来对我边民的欺压抢掠暴行。返校后同学们将实地走访的所见所闻,写入各自的毕业调查报告中,恰逢那年“反右”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不尊重少数民族教师、反对苏联老大哥,仅此两条,参加这次社会调查的13名同学中的11人成了右派和右倾分子,父亲作为带队的学生干部,首当其中成了“右派”,同时被取消留苏研究生资格。毕业后,父亲先期到北京郊区劳动改造,之后到新疆石油党校做翻译工作。为了照顾父亲,母亲从河南信阳的一纺织厂调至新疆与父亲生活。在新疆谪居近六年,艰难而辛酸,但父亲仍没放弃在大学一年级时业余爱好,继续收集、整理“阿凡提的故事”,将其翻译成汉语,连续在《人民日报》《延河》《新疆日报》和《中国民间故事集》等发表,成为最早的翻译《阿凡提的故事》作者之一。同时还有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通报》中。年4月,苏联在伊犁边疆区域制造震惊中外的“伊犁事件”,我国6万多边民在苏联武装部队的威压下,被迫逃离祖国。这次事件发生不久,父亲因右派问题划定为边疆不安全人员被褫除公职,全家被遣返回原籍无极县郭庄村务农。
回到家乡,恰逢郭庄民兵营的初创时期,大量的典型事迹急需有文化的人来挖掘、整理。不到三十岁的父亲踔厉风发,凭着能写会画一手好书法的特长,很快有了用武之地,成了村里的“红人”。那些年,忙完田间地头的农活,还要深入老党员、老民兵、知情人之中去调查采访,收集挖掘郭庄民兵的成长发展历程,很快编写出5万多字的民兵革命斗争史,并绘制成图片展览向社会宣传。同时还编写了数十篇反映郭庄民兵革命斗争事迹的通信报道和文章,在《解放军报》《战友报》《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石家庄日报》以及中央、省市广播电台刊登报道,引发了各级领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fsxg/1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