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父亲节特刊父亲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0-9-16 0:29:25   点击数: 3 次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父亲节特刊‖父亲的传奇人生

作者

郁少华

原创

乡土赊旗(ID:gh_06d45e25e)

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26年了,每每梦中相见,醒来总是泪水长流。我的父亲叫郁广林,生于年,是社旗县大冯营乡焦庄村委的王庄村人。父亲因生活所迫,十五六岁时已是宛东地区有名的民匪(白天种地,夜间为匪)头目,宜枣会战时,日寇经过宛东(家乡称"过老日"),沿宛东四大名镇之一的桥头镇赴枣阳参战,日本人行军往往沿河流而走,故一小队鬼子沿桥头西边的珍珠河,经高庙镇向唐河、枣阳进发。行至今天高庙乡的司庄村(我家解放前种地的村),日本人抓住了我家东家(地主),逼问一行军路线。因日本翻译的错误,把地图上司庄村南边的孙楼村(家乡话念作:酸楼)译成了"醋坛村",故怎么毒打拷问,均不得结果。是夜,为救东家,父亲率手下兄弟十几人,袭击了日本人,砍伤日寇二名卫兵,救出奄奄己息的老东家。40年代初,我的大伯参加国民青年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一去无音,作为老二的父亲便早早地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年,因家中债台高筑,东家(地主)日日催要,父亲实在无法,才将自己顶丁卖于国民党赴缅抗日预备役师,所得大洋6块还债。经过半年多的新训,45年初,全师开赴缅甸战场,8月初,当部队开至西安市郊,准备乘车南下时,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部队接到命令,稍事休整,开赴东北前线。父亲思念奶奶,加之国民党军队虐待士兵,遂在西安住地一老者的俺护下,父亲逃离国民党部队,从西安一路向东,翻秦岭攀伏牛,穿山越林,风餐露宿,夜闯老界岭,新甸铺遇险(这些在以后的文章中详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家乡。因为是逃兵,回家后不敢公开露面,为躲避保长、甲长的搜查,整日东躲西藏,后与奶奶商量后,去投奔做了大土匪的姑夫,成为山寨的小头目。姑夫的弟弟郭成仓(解放后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延安抗大的学生,46年初被派回中原地区做兵运工作,姑夫的几百人马被收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阳地方武装,最早隶属于桐柏军区,后改编为白河游击支队。父亲正是在这个期间参加了宛东战役和解放南阳的战役,父亲作为侦察排长,在宛东战役时,隶属于桐柏军区老八团,奉命在战役前期穿插敌后,侦察敌情。他利用对环境的熟悉和多年的人脉资源,在地方民团、土匪、国民党正规军之间搞情报,抓舌头,获得了大量的珍贵的军事情报,为中原野战军、桐柏军区和十纵及时做出阻击国民党张轸部东援,围歼敌西逃之后卫部队第58师师部及8旅做出了贡献。我在焦庄上小学时,每年清明前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都去高桩寺(一个当年的知青点,原建有一高架木寺)烈士陵园祭扫,听老师讲“料姜沟白刃战”的革命英雄事迹:王庄村东头去焦庄村委的路上有一个叫料姜沟的深沟,当年有一个排的解放军在此阻击回撤的国民党张轸部,大部壮烈牺牲。回家后,便缠着父亲给我讲宛东战役的故事。当时,十年文革还没有结束,父亲还是“反革命右派分子”,也就不愿与我多说,讲一些战斗的小故事应付我,但很多小故事的细节却十分地真实,听得我惊心动魄。及至父亲晚年,我上军校放假回乡时,父亲才对我说起宛东战役的详情。原来,父亲不仅是宛东战役的亲历者,还是战役的参与者。(下面宛东战役态势图上的桥头镇,向南公里便是我的家乡焦庄村王庄,张营的西南公里)父亲后来回忆说:“那时是48年刚过完年,地里的麦苗刚长出半尺高,宛东平原初春的夜晚咋暖还寒,我们昼伏夜出,四出侦察,经常遭遇民团、土匪和国民党的小股部队,几乎天天都有战斗,那年的农历四月是小进(29天),我和我的战友们几乎是月初打到月尾。”那一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四(公历6月日),是宛东战役打的最激烈的时侯,在桥头西高庄的一次战斗中,父亲被流弹击中,子弹从肚脐旁穿过腹腔从后腰穿出,万幸没有伤着内脏,经过简单的包扎后,父亲又投入到战斗中。我在很小的时侯,就惊奇于父亲有两个肚脐,与我的一个肚脐不一样,常常偎在父亲的怀里,摸那两个长相不一样的肚脐。父亲在宛东战役结束后,归属南阳白河游击支队,参加了解放南阳的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功勋。解放后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派系斗争中,又因说不清的历史原因,被判刑7年,流放青海,与国民党高级战犯一起劳动改造。50年代中期,在父亲就历史问题的不断申诉下,高检撤销了对父亲的刑事指控,无罪开释,父亲又加入到建设边疆的事业中。60年代初,我的大姐在西宁结婚成家后,父亲带着母亲又回到了老家王庄村。十年文革开始后,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反革命分子,被批斗游斗,多次面临严刑拷打,生死离别;因不堪忍受人格污辱,愤而伤人,逃离家乡,逃到湖北洪湖移民区,做了4年盲流,其间颠沛流离,历经生死,苦不堪言。72年,父亲在得知所伤之人未死后,才又回到了家乡。当时我已记事,第一次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父亲白天被锁在牛棚,晚上遭批斗,历经生死,始终不低头,不妥协。他坚信我们党总有一天会拨乱反正!坚信他们用鲜血打下的江山不会变色!80年代初,父亲的冤假错案,在老领导-武汉军区原副司令员郭成仓的帮助下,中央组织部为其平反昭雪。改革开放后,父亲又像换了个人,他婉拒了国家回青海省工作的安排,留在了老家,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长,带领乡亲们发展农业生产,致富奔小康!父亲于一九九四年十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父亲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一个革命军人的铮铮铁骨,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或是文革时被冤枉批斗,都能始终爱党爱国,就象他常教育我们的那句话:"要学岳飞,为了中华民族精忠保国"。父亲年幼时因家贫,从无上过一天学、识得一个字。后来参加革命,略认几个字,仅限男、女和本人姓名。在服刑于青海监狱时期,为申冤呜屈,自书上诉材料,不识字的父亲,诚心拜同狱服刑的一个国民党高级参议(战犯、文学家、大宗师)为师,竹棍作笔,土地作纸,常习不辍,遂学得一手好文字。为其上诉申冤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坎坷遭遇磨难中,酷爱读书、习字的父亲酷爱仍乐观向上,虽然每年运动都遭无情批斗、关牛棚、蹲黑屋,但从不以为然,愈挫愈勇,斗志昂扬,笑对人生。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我少年时期影响甚大。

父亲节来了,又想起我的父亲。

当年我结婚时候,给父亲行礼

附:祭爹娘

旬年弃儿去天堂,问苍天,可安康?夜夜祈祷,愿福寿永享。纵使天堂美如画,难慰儿,心凄凉。音容尤在梦里见,清明雨,惊断肠。亲情历历,梦醒更悲伤。不知如何报深恩,送冥钱,跪爹娘。于宛城白河五岳斋

作者简介

郁少华,字五岳。社旗县大冯营人,年生,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加入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曾任某报编辑、记者,大军区机关秘书处秘书。有多篇诗歌、散文、杂文、小小说、长篇通讯发表并获奖,出版有理论书籍,电视专题解说词等百万,年以副处级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现在南阳市经营公司。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Sheqi)发布

总编

赵华胜

总顾问

王学章王书义梁铜勋刘永科

特约作者

张晓辉侯丽萍刘尚钞张春雨苗松克黄炳贵

特约美编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原创授权

长按或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jbjj/119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