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节日礼仪 >> 今年6月21是父亲节和夏至,用3个传统民
今天是阳历6月19日,农历闰4月28,再过2天就是父亲节了,刚好也是24节气中的夏至。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曾经说:“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读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那个儿时每逢夏至来临,都会喊我回家吃面,不久前离我而去的伟大父亲,因此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一来表达对自己父亲的怀念之情,二来分享夏至的3个传统民俗,算是给各位朋友提个小小的建议吧。
父亲节的由来
说起父亲节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在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办,由多德夫人倡议,用来纪念自己因照顾6个孩子而过度劳累去世的父亲,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天下父亲的纪念和敬意,但是我们中国其实有自己的父亲节,并非借鉴和引用的外国节日。
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宣布结束,中国人民相继举办各种活动,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怀念之情。这其中由上海各界人士发起的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的活动,便是最早的中国父亲节。
其中申请的两个理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1、在八年的抗战过程中,中国将士前赴后继,精忠报国的精神,来自于父亲平时的教诲和激励。
2、八年抗战中国军民死伤无数,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父亲和兄弟。
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余县市,面积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万多人,人民伤亡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时至今日,我们在祖国的强大怀抱下,虽然都过着和平、稳定的生活,但是父亲依然是伟大的父亲,而他们的爱有时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有时如黑夜般悄无声息,有时如这传统民俗般,总是让人充满了期待和回忆。
民俗一、夏至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尤其在我们北方地区,到了夏至的时候,更是要用新收割的麦子做上几顿面条,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满足尝新的愿望。
不过我的父亲对于夏至吃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在我小时候,每逢夏至来临,他除了要用新打的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面条外,在这一天还要改变吃汤面的做法,为我们做上一顿“过水面”,也就是面条煮熟以后,先把它们放到凉水里泡一泡,再挑出来浇上菜吃。
那个时候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这样的面吃起来特别的凉爽,尤其是用新打上来的井水泡过的面条,特别的透心凉,后来我才知道这跟夏至到来以后,天气温度渐高有关,也是在告诉我们天气热了,要注意防暑。
民俗二、吃鸡蛋、治苦夏
关于夏至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夏至开始温度开始升高,但夏至初来并不是最热的时候,随着地表温度的不断积累,温度越来越高,人们受温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而最热的时候则指的是伏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伏天。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总称“三伏”。
记得有一次三伏天的时候,我特别的难受,吃什么都吃不下去,于是父亲造成给我煮了一个鸡蛋,跟我说:“孩子快吃吧,吃了苦夏就过去了。”那个时候我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在父亲的一再哀求下我才勉强把鸡蛋吃了下去。
后来听母亲说才知道,原来这是父亲托人打听的土法,也是山东地区存在的一种民俗。
现在想起来这件事,我总是会止不住的流泪,虽然这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民间土方,但是我能从中体会到父亲对我的深深爱意。就像《父亲》中唱到的那样: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民俗三、给牛改善伙食
我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农村,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的父亲除了最心疼以外,最关心的就是家里的那头牛了,因为地里的很多农活都离不开它,而我最开心的则是农忙的时候,父亲赶着牛车拉着我去地里了。
每次到了夏至的时候,父亲除了给我做过水面之外,还总是会说:“等你吃饱了,我要去给咱家的牛也改善、改善伙食。”据我的观察和记忆,父亲所谓的给牛改善伙食,也就是煮一些麦仁汤给牛喝。
听村里的人说,这是给牛补充营养,让它们更好地干活。据说有一句民谣是这么唱的: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我的文章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的阅读,预祝天下所有的父亲:“父亲节快乐,身体安康!”也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夏至的哪天(6月21),还要记得给父亲过一个“父亲节”!
⊙来源:石头剪釖布
⊙编辑:盛京视野(ID:gh_0dcac4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