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节日内容 >> 涨知识在古代原来是这样过父亲节的
古代父亲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倡议者是孔子。
《孝经﹒开宗明义章》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认为用孝道表达对父亲的感恩,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
受到孔子的影响,他的学生子夏在《论语》中,曾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这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德行,不应停留在表面,侍奉父母,要尽心竭力,辅佐君王,能奉献生命。
随着儒学的传播和推广,忠君和孝道成为社会的主流。《吕氏春秋》提出:“事亲则孝,事君则忠。”忠君和孝父划了等号,成为衡量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标准。
在《论语·颜渊》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说是君臣父子应各司其职。孔子并不赞成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是要打破等级的束缚,建立融洽和睦的等级关系。
父亲,作为等级中的重要一环,在古代不但家庭成员,还是社会等级的代名词。
(左右滑动开窗)
在当时,晚辈在大堂向父亲鞠躬行礼,子侄在侧室答礼致射。祝寿行礼完毕,子女举办寿宴,以“声乐”助兴,同时,蒸制寿桃和寿糕,分送亲友,为父亲祈祷健康长寿。
子女还要在父亲的生日那天,亲自做水引,又叫汤饼,与今天的生日面类似,以此表达自己的孝心。用生日面祝寿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家父
父母亲的结婚纪念日,在古代叫“天伦日”,是个典型的“父亲节”。每逢这个节日,子女需要举行家庭礼仪,行“九拜”大礼,感谢父母赐予的血脉之恩。在讲究孝道的古代,天伦日是阖家团聚的重要日子。
成年子女过生日,如果父母均在世,也要作为一个“父亲节”来过,这叫不忘本。子女每年生日到来,要先拜父母,在父亲的安排下拜祖、拜庙、拜师等,然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
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父亲的“事业起点日”,古代人称为“科甲日”,即考中功名的那一天。
北宋文学家何薳(音wěi)曾被苏东坡推荐为官,因此与其关系甚好。在他的《春渚纪闻》中,记录了苏东坡的大儿子苏迈担任河间县令期间,专门带薪休假,风尘仆仆,赶回家为父亲庆祝科甲日。
尽管在形式上,父亲节在现代和古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在个人社会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情感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后者受到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将皇权和父权划了等号,提倡父权至上,父亲是家族中的主角,母亲属于配角地位。
现代的父亲节,欢聚一堂,赠送礼物,吃顿晚饭,足以表达相互的感情。在古代,孝敬父亲,是当时的社会共识和舆论焦点,也是评判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
其实,父亲节不过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已,只有注入了双方的感情才有真正的意义。子女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一声爱你,一次握手,胜过父亲节的礼物千百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