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鱼史吃货志第五十老吾老,要吃好

发布时间:2017-4-17 17:10:26   点击数:

据说再过一个多月,“父亲节”又要来了。这个“节”,听着就好玩儿,好像国人都是健忘症,需要特别摆个日子来提醒。有人或说:这样做的重点在于“意义”。鱼叔告诉你什么是“意义”,“父亲节”这玩意儿在西方某些“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的国家里也许有“意义”,但在中国,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随处可见晨叩昏省,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尊尊亲亲的“意义”。听不懂?那我说普通话:传统文化里没有特定的日子,因为天天都是父亲节、母亲节,孝行不在某个特别的日子,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无时或缺。

或有人还不信,再举个例子:早在宋代,中国人就有了专门写给孝子贤孙、专门用来给老人调理保养的饮食专著——《养老奉亲书》。该书根据老年人的精神、体质特点,从调补入手,以食疗食补为基础,并涉及到在今天也属于比较前沿的精神关怀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奉养老人的理论。而这本书问世的年代,欧美养生家的祖先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做“节食”呢(题外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欧洲人为什么不能忍受饥饿”这个课题哦)。

《养老奉亲书》的作者叫做陈直,他的理论到元代被一批后继者发扬光大,代表人物就是邹铉。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著)

邹铉,元代养生家、食疗家,老年病学的集大成者。年轻时代,邹铉就对老年病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通读并深刻体会《养老奉亲书》,为陈直的理论所折服,但又感觉尚有发掘之潜力,便投入精力深耕这一领域,积数年之功续写出2.0版——《寿亲养老新书》。

(《寿亲养老新书》元?邹铉著)

在2.0版里,邹铉首先提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本,活人之事也”,也就是说,吃饭不但可以让人活着,更关乎养生保健。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黏硬生冷。其应进饮食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消化,谷气常存”……今天看来,多吃“温热熟软”,少吃不吃“黏硬生冷”,少吃多餐,促进消化。这些基础理论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调、补两项,邹铉更注重“补”,比如食补。他认为“牛奶最宜老人”,因为它“平补血脉,长肌肉,令人身体健康,润泽,而且光悦,志不衰”。此外,粥也是适合老人的食物,邹铉还特地附上一个“磁石粥”的方子:主料为猪肾,味咸性平,能“以脏补脏”(俗话说的“吃哪补哪儿”);辅料为磁石,味咸性寒,可镇肝潜阳,纳气平喘,尤其对老年人肾气虚弱引起的心悸失眠有效果。所以“年迈人常食此粥,对身体大有补益”。

在药补方面,邹铉也有独到见解与妙方。比如他创制的滋阴功效的“二黄丸”、健脾温肾的“茯苓煎”及气血同补的“不老丸”等。在阐述“不老丸”的功用时,邹铉说,老年人进补,单用补血药却血不生,单用益气药却气不长,只有气血药兼用才能相得益彰。这个理论至今仍被中医学所采用。

元代以前,受社会环境(苦寒,孤独)、政经体制(游牧,半军事化)、生活条件(物质资料不丰富)及相应的习俗观念影响,以蒙古人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秉承着数千年的“贱老而贵壮”的习俗,老年人被轻视乃至遗弃的情况相当普遍。铁木真称汗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不管用什么手段所)占有资源逐渐丰富,奉养老年人已不再是社会的负担,因此适时提出翦除陋习,移风易俗(当然也含有政治目的,此不深究)的主张。他曾专门召开会议说,子不尊父教,弟不听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尊重长者,这样的民族或国家必然贫弱,因此要用“扎撒”(蒙语,即法令)的形式颁布条例,全社会尊老敬老,并使之成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忽必烈创建元朝后,继承了祖父的这笔精神遗产,倡导敬老之风。正是在这个风气之下,邹铉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一以贯之,一力推行,助长了正风劲吹。

在邹铉的影响下,元代有关老年病学、老年养生学、老年膳食学等也相当发达。相关名家如朱丹溪、忽思慧等,或长于理论,或精于实践,也都青史留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所言所行,竟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这时起,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了“行为规范”和具体实施的“配方”。在元代及以后的中国家庭生活里,不论条件优劣,子女们都有意照着“配方”给老人弄点可口的饭菜,从而为家庭平添天伦之乐。老人们则因此天天过上了“父亲节”,并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核心“意义”的一件事。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jrss/73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