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节日食俗 >> 大家李汉秋牵牛织女七夕情国学杂谈
七夕节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古时候,夜里没有各种电灯的照明,仰望夜空,繁星满天在眨着眼,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引发了许多美妙的想象。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打破了天人之隔,创造出许多人仙相通、天上人间的优美故事,几千年来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甚至形成了民俗节日,其著名者如七夕星节。
在耿耿银河的两岸,一边是牵牛星(就是牛郎星),一边是织女星,古代先民长期把他们作为指向方位的星宿。为什么这两星要隔着银河相望?是否他们两情相悦相互守望?人们通过发挥奇思妙想,诞生了各种神话和传说。牵牛和织女之间逐渐被想象成情侣的关系、夫妻的关系,七月七夕牛郎织女星渡银河鹊桥相会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七夕节可以视为中国的情侣节。七夕的夜晚,年轻女性遥望星空,静听牛女私语,向上苍乞求心灵手巧,祈求爱情与婚姻的幸福。
缘聚七夕牵牛织女星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诗经·小雅·大东》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把天上的织女星想象为织布的织女,把牵牛星想象为牵牛的牛郎。虽还是天汉二星,但已想像成人间人物形象。到战国后期,牵牛织女星已被演绎成婚爱关系。年11月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秦简《日书》中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之语(甲种一五五正和甲种三背)。这一婚爱主题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说,汉武帝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汉武故事》上记载,汉武帝跟神话中的仙后西王母相会五次,都是在七夕。汉朝宫廷里过七月七,“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西京杂记》),可见七月七在西汉时更加突出爱情的主题。《淮南子》还有“七月七日夜,乌鹊填成桥而渡织女”的记载,而根据班固《西都赋》,汉朝皇家园林上林苑中昆明池的两边有两尊石人,“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年,果然在昆明池的遗址发掘出土了这两尊象征牛郎织女的石人。东汉时期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私语什么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明皇跟杨贵妃也是在七月七夕对星空盟誓,爱情主题非常显豁。牛郎织女情牛郎织女故事传说的“版本”多种多样,但是有几个要素、有几个人物总少不了。第一个人物是牛郎。在不同的传说版本里,故事不完全一样,但是他的性格、形象特点是一致的:忠厚、善良、勤劳。起先他与哥哥、嫂子没有分家,都在一起过,嫂子老想把牛郎排挤出去。有一种版本是这么说的:嫂子让他去放9头牛,回来时必须有10头牛。牛郎不争不辩,老老实实赶着9头牛,到了外面,也没地方住,也没地方遮风避雨,也没有吃的,挺可怜的。什么时候才有10头牛呢?有个老头告诉他,你到伏牛山里去,山里有一头老牛病得很厉害,你把它服侍好了,它跟你回家,你不就有10头牛了吗?牛郎就听老头的话,到山中果然找到一头病得很重的老牛。老牛饿了,牛郎首先打了草,喂了它三天三夜。老牛吃了三天草,有点力气了,就告诉牛郎,我的腿受伤了,这个伤没有别的办法治,你要采百种花的露水来给我洗,这样我的腿才能好。牛郎厚道、诚实就表现在这里,他真的天天一早就到山里去,采百种花上的露水,天天帮老牛洗伤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老牛病愈了,果真就跟着牛郎和另外九头牛一起回家了。回家后,老牛就成了牛郎的贴心指导。25未完待续第二个人物是天上的织女。她是天帝的小女儿(有说是“天孙”)。老牛看牛郎为人忠厚,就教牛郎,七月七,天上的仙女会在湖上洗澡,你可以去追求穿绿色衣裳的织女。牛郎听老牛的话就去追织女。织女果然也看中了牛郎的人品,就跟着他,做他的妻子。一个天上仙女,一个人间牛郎,地位悬殊,天悬地隔,结成姻缘,夫妻恩爱。不久生了一男一女,四口之家。光靠牛郎的耕种不足以养活一家四口,织女会织布,心灵手巧,织得特别好,加上从天上带来的蚕丝,可以织出五彩的云锦天衣。织女又从天上带来蚕,教附近的人养蚕织丝绸,大家共创美好生活。虽然无权无势,但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一家人过得非常和谐温馨。这是典型的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美满小家庭。故事下半段,天帝发现女儿嫁给那么一个贫困的牛郎,发怒了,派天兵天将要把织女抓回天上去。怎么办?牛郎没有办法。这时候老牛已经很老了,告诉牛郎,我很快要死了,你把我的牛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追织女。果然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牛郎披上牛皮,挑了一个担子,前面挑着男孩金哥,后面挑着女孩玉姐,就上天去追织女。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一根金簪,一划,天上出现了银河,波涛滚滚,拦住了牛郎。织女已经在河东了,牛郎还在河西,一条大河横亘在中间把他们隔开了。后来天帝(一说是王母娘娘)发了善心,让他们一年的七夕相会一次。隔着银河没有桥怎么相会?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中,有喜鹊感动了,喜鹊很有自我牺牲精神,七夕都飞来银河两岸,首尾相衔接,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座桥,就叫“鹊桥”。让牛郎织女踏着自己的身体在鹊桥上相会,这就成了“鹊桥会”。牛郎织女也成了鹊桥上的神仙“鹊桥仙”。据说七夕那天晚上,你在天空看不到鸟了,到哪儿去了?都到银河上搭鹊桥了。到了第二天大家发现,满天飞的喜鹊,头毛都秃了,羽翼都残了,就是它们以身做桥,不惜牺牲自己的羽翼、自己的容貌,成就天上人间美好的姻缘。牛郎织女两星宿,七夕银河相会,是非常美好的佳期,因此就把他们的相会叫“星期”,七夕节也叫做星期(如王勃《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后来也用来指男女成婚之日。这么美好的故事,很有诗意,很浪漫,可以说七夕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乞巧”的内核是乞爱七夕的内容很丰富,古代以“乞巧”之节俗最盛,故又名乞巧节。传统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水上漂针、种巧芽、镂花瓜、做巧果、结彩楼,以种种手工活动显示女性的聪慧与智巧。乞巧的偶像就是织女。“穿针乞巧”从外显层面看,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从内核看、从源头看,乞巧的最终目的是祈愿织女护佑自己能够得到爱情和婚姻。《西京杂记》、敦煌诗词《乞巧》,还有六朝和唐代写七夕穿针的诗歌,都有对七夕爱情活动和祈爱之情的相关记载。如唐时刘孝威《七夕穿针诗》:“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寓意成双、合欢。古代社会女性的巧,首先表现在会做女工,女工古代又叫女红。那时讲四种女德,四德之一就是女红,会做针线活,会绣花,会替丈夫绣衣服,会替将来的子女绣鞋面,这是女子手巧很重要的表现。乞巧成为女性(主要是未婚女子)在七夕节的一种祈愿诉求,其深层意蕴是让自己做好准备,以赢得美好婚姻和如意郎君。乞巧方式各种各样,就说穿针吧,有穿一孔的针,穿两孔的针,有的要穿七孔的针,看谁穿得好,穿得快,穿得准,这是比巧。还要“投针验巧”,预卜是不是能得到巧:在杯子里装水,把针浮在水面上,看日光底下针的影子呈什么形状,就来卜算一下是不是能得巧、能有美好的婚姻前程。穿针乞巧还流行“喜蛛应巧”,以蜘蛛的网丝卜巧。七夕时瓜果上市了,把瓜果摆在露天,如果第二天早上,上面有蜘蛛吐的网丝,那就得巧了。蜘蛛又称蟢子,在古诗文中有象征意义,网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广西民歌有“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可证。传统以为蜘蛛是受天意影响的,得蛛网之丝象征着可得爱情之思。喜蛛应巧农耕时代在农村,特别是姑娘们,还流行七夕夜深人静之时,在豆棚瓜架底下,偷偷地听天上织女跟牛郎的窃窃私语,如果能听到,那么自己的爱情、终身的姻缘也会很美好的。这都是很具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一种祈巧祈福、祈婚姻美满的活动。这些活动比较适合农村,对于城市的白领,好像就难有这种心情、环境和条件。乞巧的许多活动不一定适合今天的生活,而七夕节的爱情主题,是可以千秋万代传下去的。只要有人类就有爱情,银汉秋期万古传,七夕这个主题可以万古传下去。通过这个中华情侣节,发扬我们传统健康的婚恋观,能够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婚恋观,起到矫治的作用。这个节日,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为“桃李国学堂”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taoliguoxuetang.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白癜风治疗选择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