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撒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
之后,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判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年的罗马教会)。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出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
最初,圣诞节只是教徒们的节日。那一天,各地的教会都举行特殊的礼拜仪式和盛大的游行。但在17世纪清教徒运动中,所有节日庆典都被视为邪恶的活动。欧洲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英国,教会被关闭,僧侣被解散,圣诞节被取缔。政府规定节日期间商店必须正常营业,于是,圣诞节庆典成了人们的地下活动,人们开始在家里和亲友一起过节。
宗教作为具有出世精神与出世品格的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的观念价值体系,具有保证社会人心、道德相对稳定的功用,它能够赋予一个社会与时代精神上与道德上理想性质与超越性质的品格,能够使人类具有一种出世性质的智慧,从而自觉地在精神上拒绝与摆脱平庸与狭隘的尘世有限性的束缚。宗教的思想智慧灵动、高远,能给于人类精神上的启迪;宗教的道德践履与灵魂修炼朴质而干洁、忍耐而坚定,能使人的精神得以洗礼、境界得以升华。
圣诞老人的原型是荷兰的圣尼古拉斯。年12月,讲授东方和希腊文学的克莱门特·克拉克·莫尔教授写了一首诗——《圣诞前夜》。他在诗歌中以圣尼古拉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新的形象。这个人物集中了许多欧洲文化的元素,比如,他带有毛边的红色衣服来自德国,身材矮小,可以从烟囱进出取自北欧国家,雪橇和会魔法的马受俄国的影响。
就在同一时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并嫁给了艾伯特王子。他引进了第一棵圣诞树,普及了圣诞歌。年,艺术经销商亨利·科尔发明了圣诞贺卡。第一张圣诞贺卡上有三幅中世纪的圣诞图案。如今,人们习惯于把家庭照片和一封全年家庭大事记书信,伴随一张圣诞卡赶在圣诞节前寄给亲友。
圣诞节能在全世界流行,不仅仅依赖政治、经济的推动作用,更是因为它背后饱含着人类共同情感和现代价值观的体现。从基督徒最盛大的节日,到全球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因为基督教关于爱的教义取得了地球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在英国,某房产商应小孩要求扩大烟囱迎圣诞老人,只因小孩担心烟囱太窄、圣诞老人爬不进来(圣诞老人的确太胖了)。在美国,某邻居因向小孩说了句“圣诞老人是人假扮的”即遭小孩家长起诉。
通常情况下,西方的儿童从9岁开始才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真实性。反观,在中国过春节的孩子们,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孩子是社会最好的镜子。
圣诞和春节都有商业化的一面,只是圣诞在世界的时兴,不能单纯归为商业的炒作。西方人对于圣诞的那份敬畏、那份童心、那份简单的快乐还是保存了下来,并为其他人所效仿。当大街小巷都被圣诞的符号装饰,随处可见的圣诞树闪烁着星星点点,SilentNight歌声唱响,每一颗坚心都会被软化。每个人都期盼且应该拥有一个童心,一份礼物和祝福,一个创造爱的机会,一个社会和解的机会。这样的节日本应属于东西方共有。
中国人过圣诞,只有消费和交易。商家“大胆”地将圣诞中国化,趁机大搞饥饿营销,上海恒隆广场里的火锅圣诞大餐,“没有预订的话,排队可能需要两个小时,要有心理准备”,圣诞树上挂着的不是小礼物,而是一个个红包。首先没有了神圣性,接着没有了仪式感,只剩下消费和交易,这样的节日怎能让人动情?
从社会功能上讲,虽然圣诞与春节都是农闲时节的节日,都是凝聚亲友,都是承载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祝福,但圣诞注重敬神,强调在神面前人人平等,春节注重祭祖,在祖宗面前尊卑有序。遗憾的是,如今圣诞基本维持了神圣性,而春节越来越社会化甚至流俗,人们一直在抱怨年味寡淡。
节日需要与现代生活相匹配,正如传统文化是与农耕文明匹配的。年轻人不想回家过年,除了春运、逼婚、红包经济之外,更主要的是与家乡人没了共同语言。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回不去,又不得不回去,回去了也百般别扭。除了春晚、吃喝、玩牌,就没什么可聊的——出门已久,价值观已然不同。
抽空了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我们的节日正沦为商家的食品节、吃喝节。于是,那些富于人情味的洋节,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等便顺理成章地钻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正在转型。西方节日能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更受年轻一代青睐的原因是背后宣扬的现代情感和价值观因素。这是个空间的世界,已非时间的世界,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对美好的向往也与日俱增,殊途同归。
北京中科医院哈尔滨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