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梅园秋语middot文化中国宸父

发布时间:2021-6-1 21:48:23   点击数:

由“父亲节”泛而思之

作者:宸父

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就是民族节日。在世界各国的节日庆祝中,可以充分体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过节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这几天,关于“父亲节”的文字颇有喷薄之势,几乎每个网络平台都有对“父亲节”的感悟。由此感动之,思考之,亦忧之。

父爱大如山,母爱深似海,人之共识,过一过“父亲节”或“母亲节”,写点文章、诗词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或追思之情,可感可叹,无可厚非。所遗憾的是,多数人也许并未考究“父亲节”“母亲节”或可映射出的某种现象。

过什么节?为谁过节?如果搞不清这两个问题,那就是哗众取宠自我表现了,甚至于会出现鄙视本民族传统节日,盲目崇尚外来节日的现象。

首先来说过什么节的问题。身为华夏儿女,首先要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以此为继承,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一,中国人过外来的节日,某种程度上是不懂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就拿时下正过得动人心弦的“父亲节”而言,也是外来的节日,之所以受到众人“热过”,是因为父母之爱天下大同,言之无不感人至深之故。其实,我国自古以来没有“父亲节”或“母亲节”的。难道说没有“父亲节”和“母亲节”,中国人就不孝敬父母了?显然不是。恰恰相反,我国自古以来是最重视孝敬父母,崇尚孝道的国家。我国古代有《孝经》《二十四孝》《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春秋》《论语》《三国志》等等,有的直述孝道,有的以事论孝,这些著作里都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是最讲孝道的民族。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诸多节日,无不包含着孝老敬老的深刻内涵。而在西方国家,既难以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孝道著作,也难以找到一个有着几千年厚重历史,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二,如对外来节日不思文化差异,不加内容甄别,盲目跟风地表达感情,是极为不自信的表现。曾记得网络上对在“父亲节”“母亲节”之际热衷于表达孝敬之心的现象,有过“可惜你妈不上网”“可惜你爸没手机”等等揶揄之言,这或许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部分人对崇尚外来节日,思辨孝道真伪的质疑和不满情绪。

外来节日不是不该有,不是不能有,更非不可过,那要看什么样的节日,如果无碍本民族传统,体现积极向上之精神,内容健康有意义的节日,过一过也无妨,也有助于了解外来文化之渊源。但是,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别的问题。文化不同,设立节日的内涵和意义也不同。我国的传统节日都饱含了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期积淀,立足于民族血脉的延续,注重于民族精神的传承。而且,我国的传统节日都历经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练,形成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外在的秩仪礼序,外在比较系统,内在底蕴深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而繁衍生息的立命之本。如果不学习、不了解本国本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发展历史,对本国本民族的节日不甚了解、不深知之、不予认可,而热衷于过外来节日,那就邯郸学步、得不偿失了,更谈不上传承和发扬,甚至会在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过着他人节日的愚昧中,不断削弱自身的文化自信,丧失自身传统,逐渐淡化和遗忘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最终导致全盘西化,在意识形态上受制于人,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极大的灾难,此并非危言耸听。

当然,也不可完全否定和排斥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接纳和吸取外来文化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以达到守本拓源之目的。在学习外来文化先进性的同时,始终不忘坚守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致于形成知彼忘己,崇洋自贱的尴尬局面。

目前,崇尚过“洋节日”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其原因有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自幼就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由内而外地接受外来事物,不加甄别,众而泛滥,以致于忽略和淡化本国历史,鄙夷本民族传统文化,之言之行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其文化自尊和传统意识的浅薄及缺失大矣,极易被他人所利用,也极易成为一些外部势力实施颜色革命,推动反华情绪的有效工具,去年至今的香港问题即可见一斑。

其次,说说为谁过节的问题。我国的传统节日超越个体观念,表达民族共识,传递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祈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了自然规律、人文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深刻理念,都有所象征和寓意,内涵十分丰富,精神寄愿美好,礼仪形式多样,纪念富含深意。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和神奇的传说,起源悠久、寓意深刻、涵盖广博、礼仪周全、愿景美好。有胸怀天下苍生、感念天地万物、感恩父母之情、树立家国情怀、歌颂情愫美好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既体现了本国本民族特点,又涵盖了人类文明、社会环境、自然科学、人文感情、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大道之理,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延续的精神动力。这种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节日必然超越个体夙愿,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

而西方社会的节日历史渊源和人文内涵较为浅显,有些体现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理念,但又与“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本质不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西方社会人文观念、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传承领域方面的短板。再者,由于西方历史和文化渊源不深,没有经历过长期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锤炼,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底蕴不深,寓意显见,多是为了单纯的感恩或纪念。其民族血脉的延续与文化传承观念尚不稳固,以至于出现传统文化多变、意识形态模糊、政体频繁更迭,有的甚至出现了国家分裂解体的现象,这都是不能坚守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灭失所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西方式的节日或许会更显得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和个性化,也或许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shougj.com/wxzp/133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