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节 >> 节日内容 >> 原来古代人都是这样过父亲节的
父爱如山
父亲节快乐
父爱本就如一幅山水画
巍然而立肃然沉寂
沉默又热烈
父亲
在西方国家,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称为“父亲节”。其实,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父亲节呢?有,而且源远流长,它是由众多跟父亲有关的节日浓缩而成的,如父亲的生日、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孩子的生日、父亲事业的起点日,等等,然后分开来过。
这样一来,一年间就有许多次,孩子们的祝福也有许多次,父亲的幸福感自然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了,更有亲情味儿,儿女们为父亲过节的场面既孝顺又温馨。
父爱如山
父亲的生日
古人喜欢将父亲的生日作为“父亲节”,一般要举行家宴,还有“声乐”助兴。儿女们要亲自为父亲制作生日汤饼,又名“水引”,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寿面。
《红楼梦》里写贾敬的生日宴饮时,儿子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还找来戏班举行大型娱乐活动,极尽奢华。
父母的“天伦日”
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在如今很流行,儿女们也很看重。在古代,这个节日叫做“天伦日”。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具有绝对的权威。每逢这个节日,成年的子女要举行家庭礼仪,行“九拜”大礼,祝福父亲得享天伦之乐,感谢父亲赐予的血脉之恩。
南宋陆游曾撰文叙述,在每年他与妻子的大婚纪念日时,其长子陆子虞都要将其他的兄弟姊妹们召集起来,一起向父亲跪拜稽首。陆游那首著名的绝笔诗《示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天伦日”里写的。
儿女的生日
儿女们的生日也可作为父亲节,这叫“不忘本”。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并非实指,而是代表时间长的意思。子女每年生日到来,要先拜父母,在父亲的安排下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然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
父亲在儿女的生日里始终在唱主角,正所谓“没有我,哪有你”!所谓“孝为百行之首”,子女生日也是“百行”之一,尽孝的本质,就是为父亲过节。
父亲的“科甲日”
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父亲的“金榜题名日”,读书人称为“科甲日”,即考取功名的那一天。“科甲日”是他们功名事业的起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化人会一生铭记这个日子,而他们的子女们更不会忘记,每当这一天到来,都要为父亲举行祝福活动。
每当这一天到来,孩子们都要为父亲举行庆祝活动。北宋苏轼被贬岭南任职时,他的大儿子苏迈就曾从京城千里迢迢赶到那里,为父亲庆祝“科甲日”。
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像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都是出身微寒,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八月八日
追溯到年8月8日,上海各界文化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南京中央政府,定下与“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父亲节,市民们积极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其实这个规定比较符合我国文化,因为加入了汉字的谐音,并且八月八日的两个“八”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是“父”字。
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如今看来不太实际,但能否在父亲节这一天,切切实实当着父亲的面,说一声:
爸爸,节日快乐!